范闲太狡猾了!
他骗过了二皇子李承泽,而都察院则成为了他手中的刀。
范闲想要对付二皇子李承泽,真正的难点并不是向庆帝所说的收集证据。范闲在大庭广众之下在牛栏街遭遇刺杀,滕梓荆被杀,范闲身受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长公主李云睿这个罪魁祸首,庆帝的做法只是把她赶到了封地。这种处罚对长公主李云睿来说,不痛不痒,她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照样锦衣玉食。
等过个两三年,范闲遭遇刺杀这件事情风波平息后,长公主李云睿随便找个理由,还是能回到京都的。
庆帝的妹妹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他的儿子了。
二皇子李承泽和北齐贸易走私,无非就是为了牟取钱财,其目的就是为了培植党羽。到手的钱财肯定要花出去的,要么偷养兵马,要么收买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皇子李承泽偷养兵马,范闲暂时还不能插手,但是调查被他收买的官员,范闲还是有权限操作的。
京都的调查范闲自己就能完成,京都外的调查,范闲交给了言公子。
在鉴查院这个情报机器下,范闲很快就搜集了二皇子李承泽门下官员受贿的证据。
怎么把证据抛到众人面前,还不能引起庆帝的震怒,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对于小范围的政治斗争,庆帝是乐意见到的,能起到磨刀石的作用。但是,事情一旦闹大,引起到“党争”,尤其是还涉及到庆帝的儿子,无论是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情的定义只能是“反腐”。
在电视剧《庆余年2》中,看清范闲对二皇子李承泽的算计,才懂丞相林若甫为何一心求死。
范闲“借刀杀人”
范闲大庭广众之下收受贿赂,并且当着二皇子李承泽的面数银票,就是为了吸引都察院御史们的注意。
二皇子李承泽和戴公公都被范闲利用了。
不仅如此,都察院御史上奏折,状告范闲贪污受贿。范闲不但没有自辩,而且还火上浇油,大骂都察院的御史狺狺狂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闲的目的达到了。
都察院御史集体弹劾范闲。
检蔬司虽小,但是戴公公背后的靠山却是淑妃娘娘和二皇子李承泽。
范闲就是要利用检蔬司戴公公贪腐案,引导督查院彻查京都六部贪污受贿的官员,从而斩断二皇子李承泽的臂膀。
鉴查院院长陈萍萍早就准备好了名单,只等都察院“上钩”。
在范闲的引诱和丞相林若甫的怂恿下,都察院左都御史赖名成接下了陈萍萍手里的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这个时候,二皇子李承泽才知道他被范闲利用了。
被范闲利用的何止二皇子李承泽啊!整个都察院都成为了范闲对付二皇子李承泽的一把刀。
范闲“借刀杀人”,成功的把这件事情定义为了“贪腐”,而不是“党争”,庆帝不得不捏着鼻子同意都察院彻查名单上的受贿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若甫“求死”
范闲和都察院左御史赖名成当堂对峙的时候,丞相林若甫的一句话让庆帝对他十分的忌惮。
范闲“借刀杀人”的计划能够成功,离不开几位御史的推波助澜。
“方才殿上站出来那几位,并非是我事先的安排,若不是他们在那添柴拱火,效果也不至于这么好。”
这几位御史明面上是太子李承乾的门下,却听从丞相林若甫的安排,这才是丞相林若甫的可怕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范闲和都察院左御史赖名成当场对峙的时候,丞相林若甫一句话都没有说,甚至连一个动作都没有,就能驱使太子门下的官员充当马前卒。
丞相林若甫的老辣的政治智慧,才是让庆帝最为担心的。
实际上,庆帝从丞相林若甫的一句话中就听出了他的政治意图。
鉴查院院长陈萍萍把名单拿给庆帝的时候,丞相林若甫说:
“陛下万乘之君,没什么看不得,只是臣领六部,有位陛下分忧职责。若烦劳陛下,长此以往,只怕六部懈怠,法令不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庆帝开来,丞相林若甫手伸得太长了。
庆帝乃一国之君,他掌管着天下一切,哪怕庆国的法律,最终解释权都是归他所有。如今,丞相林若甫在朝堂上阻止他看名单,这是让他不喜的。
最为关键的是,丞相林若甫在大殿上大谈庆国的律法,暗示太子门下御史出来“伸张正义”,想要挑起皇子之争。
这是庆帝最不能容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丞相林若甫也看出了庆帝的态度,在散朝后才会对范闲说,自己“时日不多”。
丞相林若甫嘴里的“时日不多”,并不是他得了绝症,而是政治生命。
范闲和林婉儿结婚后,他就能接管内库,再加上鉴查院,到了那个时候,范闲就会权倾朝野。
庆帝是不会允许林若甫继续做丞相的。
自从林拱离世后,丞相林若甫就把林家的命运交到了范闲的手上。
丞相林若甫才会在大殿上挑起皇子之争,他是想要看一下,谁才是未来的庆国之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丞相林若甫想用自己政治生命的最后一程,再帮扶一下范闲,同时也是帮扶他自己。
写在最后
“天威难测,圣心如渊”。
尤其是庆帝,心思最为难以揣摩。
在庆帝的眼中,天下都是他的棋子,包块他的几个儿子,他才是最终的下棋之人。
丞相林若甫想要从棋子变成棋手,和庆帝对垒,这是庆帝最不能接受的。
庆帝才会对陈萍萍和范建说:
“庆国国法森严,朕,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