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疆,想要断掉碳水是绝无可能的事。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新疆人享受着超长的白昼时光,也需要更多的能量。尤其在夏日,新疆的白天长达16个小时,硬核的碳水美食,有助于新疆人维持一天的运转。而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小麦接受日光照射时间也更长,所以更有嚼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馕,源于波斯语,意为面包,与烤贝果相似,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因含水量少,久放不坏,方便游牧时随身携带,而成为刻在新疆人DNA里的碳水。在维吾尔族的文化里,馕代表着平安、团圆、吉祥,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它。结婚时,新郎新娘要吃下沾有盐水的馕,寓意着白头偕老。据说,新疆人每24小时要吃掉将近300万个馕,约550吨,可绕地球6、7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时间8点左右,新疆的太阳才刚刚升起。而微凉的空气中,就已经弥漫着烘烤的炽热气息。烟火香、小麦香,混合着油脂和蛋白释放的香气,开启了新疆人美好的一天。马路两边的馕坑旁食客已经撑好塑料袋,做出迎接老板刚打出来的热馕的准备。讲究的食客在接过馕后,一定不会马上把塑料袋系紧,而是敞袋开口,防止蒸汽让馕变软,失去了原本焦香酥脆的口感。没有一个新疆人能顶得住一个刚打好的馕,也没有一个热馕,能留到明天早上。即便是一个正在控制碳水减肥的新疆人,也会因为一句“快,我刚买的热馕”而秒破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疆,打馕的师傅可以称得上是身怀绝技,不论严寒或是酷暑,他们都会盘坐在馕坑旁,向火热的馕坑探下去大半个身子将馕饼贴在馕坑内壁上,待馕被烤熟后再用火钩子将馕取出,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馕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所用食材却颇为讲究,不同的面粉和水,都会影响馕的口感。与一般面食的做法不同,馕不放碱而是放少许盐。虽然制作的底层逻辑相通,但因为做法和配料的差异,即便在新疆之内,不同地方的馕也各有特色,但每个地方的人都觉得自己所在地的馕是最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皮牙子馕,便是在馕中加入了洋葱。在馕坑中用明火猛烤,让面皮迅速脱水。洋葱经过高温烘烤,降低了原本的辛辣味道,才会干脆香甜。这种甜味传递到烟火气中,一米开外都能闻到的诱人香气。唯有这样,新疆人才甘愿排着长队,耐心地等候,然后冒着嘴里被烫出几个泡的风险,性急地一饱口福。

而最顶流的馕——“果西”馕即肉馕,筋道的面皮裹着淌着羊尾巴油的馅料,面粉被烘烤得香甜,混合着油脂、蛋白在高温中迸发的香气,窜进每一个一早就来排队,等候烤馕出“坑”的食客们的鼻腔。刚出炉的肉馕香气四溢。趁热赶紧咬一口,香味顺着缝隙涌入口中,鲜美的羊肉与热气腾腾的馕完美的融为一体。趁热下肚是对肉馕最起码的尊重,扎实的肉馕无疑是每个无肉不欢的肉食者的最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疆,最具广泛适应性的食物,非抓饭莫属。维吾尔族有很多大小节日,虽然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习俗,但是手抓饭却几乎贯穿了所有的节日,甚至连婚丧嫁娶这样盛大的场合也必不可少。无论是上档次的宴席上,那一大盆精致的主食;还是夜宵摊档上,那一小碗灵魂的慰藉;抑或是逢年过节觥筹交错后,那一盘家的味道。抓饭,都是足以担当大任的主角。但几乎所有初次吃抓饭的人都有疑问:正宗的新疆抓饭,真的要用手抓着吃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抓饭”,维吾尔语中称作“Polo”,是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饭食,因过去多净手掇食,被称为“抓饭。相比较馕的炙热,新疆抓饭则稍稍地内敛了一些,但在用料上毫不“妥协”,依然守护着新疆人对美食的底线要求:高油脂、高蛋白。新疆抓饭有荤有素,常见的是将粒粒分明的大米和羊肉、羊油碰撞出的全新组合,再加入新疆特产的黄萝卜、皮牙子,便成就了新疆最扎实的碳水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抓饭的实在你从一进店就能感觉到,店家直接把大锅架在门口,盛上满满当当的一大锅米饭,羊肉铺陈而上,这便是抓饭的雏形。但抓饭的烹饪过程一点也不简单。

从选材开始,只取新宰的适龄小羊羔肋条或后腿部分。萝卜要有黄胡萝卜和胡萝卜两种,黄胡萝卜口感香甜,胡萝卜色调美观,两者缺一不可。皮牙子也不能随随便便,只有口感甜软的白皮牙子才最恰到好处。米饭在烹饪的过程中逐渐膨大,吸收羊排在蒸煮过程中凝练出的鲜美羊汤,羊肉释放出的羊油包裹住米粒,香气便被悄无声息的保留了下来,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味道。

把味道交给时间,这是抓饭美味的来源,也是新疆味道不停更迭进化的质朴逻辑。想吃到现场制作的抓饭基本不太可能。从备料开始,经过炝、炒、煮、烧、焖几道工序,一锅下来要个把小时,因此不少饭店都是一天一锅,售完即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拌面,在维吾尔语中叫“兰格曼”, 也叫拉条子。究其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但其中一条最有说服力:相传“拉条子”最早起源于从山西来的“骆驼客”。“骆驼客”与我们现在的邮差、快递小哥类似。在运输工具相对落后,交通极不便利的过去,骆驼就是整个物流行业的生力军。骆驼客们常年来往于丝绸之路上,时间久了,对于以面食为主的骆驼客们就开始牵挂家乡的饭菜。曾经的丝路繁华,但沿途也少有能够吃到家乡风味的小吃饭馆,于是就干脆把家乡的拉面带到了新疆,因此得名“新疆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宗的拉条子在制作时,要在温水中加入少许盐,增加韧性。饧揉之后,切成条,再像蚊香盘那样把面盘起来,经过再次复饧,便可把饧好的面盘在手上拉成比筷子略细的面条,拉条子的“拉”便因此而来。“子”字的得名,就跟新疆地区的语言习惯有关了。当地还有对应的顺口溜“拉条子,揪片子,烤包子,凉皮子,小菜要放皮牙子,了不能少了洋柿子”。这样一来,以制作加工程序与地方语言特性相结合,“拉条子”的说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疆吃拉条子,也是有很多讲究, “剥蒜”、“倒醋”、“加面”、“喝面汤”缺一不可。在整个新疆的面馆里最不能少的就是生蒜瓣,如果在饭点儿听到“咔吱咔吱”的声响,不用多想,一定是在嚼蒜瓣。醋不仅仅是山西人的最爱,新疆人在吃面时也喜欢点上几滴。醋的清香与羊肉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让眼前一满盘面条的口感得到升华。而加面和喝汤,就更像是一种食客与店主的暗号,是对老板手艺的肯定和褒奖。拉条子的讲究,还体现在餐具的选用以及食用方式上,用搪瓷红茶盘装拉条子的,才最地道。而拉条子的正确的吃法是将拌菜覆于面上,用筷子将面与菜拌匀,使面条吸收一部分汤汁,再用筷子挑起来塞入口中,风卷残云,大快朵颐。只有这样,才能在唇齿之间体会那种贯穿古今的新疆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小红书、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