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被不少人笑话还不如二战水准,那19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被笑话为一战级别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美国武器专家认为,中国的三代主战坦克超过美国最新主战坦克,这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一大标志。

而解放军现代化的起点,正是中越自卫反击战。

中国装甲部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坦克团团长朱富钧牺牲在战场上,是这些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中国痛下决心跨越式研发第三代主战坦克,就是为了解决这次实战中出现的问题。

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动用了500余辆坦克,而越军只在谅山方向布置了一个坦克团。

然而单比较坦克战损,我军受损超600辆次,有四十辆坦克完全报废,换来的战果是击毁越军17辆坦克、装甲车。

为什么会这样?

当时我军的装甲部队起到为步兵开道的作用,但也严重依赖步兵的保护。

我军在这场战争中,步坦协同存在很大问题,不是坦克经常和步兵脱节失去保护,就是没有装甲运兵车,只能把步兵用背带绑在坦克上行进,成为越军的活靶子。

说到底,问题的根源还是当时我军坦克的质量一言难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苏联第三代坦克T-72,1974年列装,升级版T-80,1976年列装。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开打时,美国第三代坦克M1首批110辆量产下线,德国“豹2”第三代主战坦克也开始服役。

而我国当时还只有62式轻型坦克、63式两栖坦克和59式中型坦克。

这些坦克都属于第一代坦克,除了能防枪弹和炮弹弹片,火力再大一点的攻击完全防不住。

实战中我军不少战士感叹,这些坦克就是铁皮棺材。

美国曾经用以色列缴获的T-72做过测试,105mm穿甲弹从正面无法击穿T-72的装甲。

而后来海湾战争中,T-72又遭到M1降维碾压,这一比较就知道我军当时的坦克有多落后了。

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坦克,用在不适合大规模坦克作战的山地丛林,注定会有较大的战损。

朱富钧团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壮烈牺牲在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2月17日反击战开始,解放军从东西两线攻入越南境内。

西线解放军三个军沿红河两岸齐头横推,顺风顺水击溃越军四个师。

越军投入这场战争的唯一主战师316A师,也被西线解放军打残。

东线越军布置了11师,但解放军计划的战区内,只有驻守高平的越军三流师346师,和同登第三师十二团。

东线解放军的预定目标是占领高平全歼346师,为保证达成战略意图,还要打下同登消灭十二团,牵制谅山越军第三师不敢驰援高平。

346师只有8000余人,加上越军地方武装,总兵力也不过一万五千人。

但考虑战区外围还有越军近十个师,东线解放军共集结了六个整编军加两个师参战,

加上地方部队和各种配合部队,东线解放军总兵力超过32万人,对越军形成泰山压卵之势。

然而,东线战况远不如西线顺利,朱富钧团长的牺牲只是其中一个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达到全歼346师的目的,东线制定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作战计划。

东线解放军兵力雄厚,要布置一个大口袋把346师装进去。

首先,解放军动用一个师,攻占高平东北方边境口岸朔江,配合高平东南方东溪主攻方向,实现南北对进。

为保证东溪方向的进攻,东线解放军总指挥部,又派出125师佯攻复和地区,吸引高平的守军。

复和地区更适合解放军装甲部队行进,战前东线解放军总指挥部认为,攻击复和一定能造成东溪方向防守空虚。

既然要布口袋阵就不能留漏洞,南北对进夹击,东面是我国,越军346师不会向此处逃跑,剩下的出口就是西面。

东线解放军又派出两个师,要大迂回封住346师西面的退路,同时加强对谅山越军第三师的牵制。

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稳操胜券。然而结果胜是胜了,但过程却是问题频出,让我军伤亡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说攻占朔江严重超时战损出乎意料,也不说迂回部队拿着法国殖民时期的地图在山林中迷茫,损兵折将还暴露意图,让346师一部提前跳出口袋,大部化整为零进山钻洞,留给解放军一座空城。

就说复和方向的佯攻一波三折,把朱富钧团长也折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