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文治武功:一统华夏、开疆拓土,彪炳千古。遗憾的是当大汉王朝的落日西沉后中华民族随即陷入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时期: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直接动摇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各路地方割据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群雄并起,而东汉朝廷实际上已沦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期。三国时代之后西晋王朝只维持了三十余年的短暂统一就在五胡乱华的冲击下走向了崩溃。

这一时期出现了所谓“两脚羊”的人间惨剧:在长年累月的战乱中各路势力掳掠百姓充当军粮。这种被当作食物吃掉的人就称之为“两脚羊”。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经历一次空前的大灭绝:公元311年前刘曜攻入长安时关中地区的人口就一度锐减到只剩以前的1-2%。同一时期位于亚欧大陆西部的罗马帝国也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中走向分裂瓦解。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南陈,从而终结了持续三百余年的大分裂大动荡。如果说秦汉时期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起源诞生,那么隋唐时期就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巧的是开启中华大一统帝国重建历史的隋朝和缔造中华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一样二世而亡,然而就是这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为后世留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运河,这些遗产对之后的李唐王朝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后世有言:“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李唐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雍容华贵的盛世气象: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才三年就消灭了北方的强敌东突厥汗国。自此大量突厥人开始自动内附,突厥血统从此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

盛唐时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达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东北和西域各部族纷纷要求内属大唐王朝:各族首领齐聚长安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贞观时期大唐王朝先后取得针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龟兹、天竺等国的军事胜利。大唐王朝的赫赫武功并不是以经济民生凋敝为代价的。据《旧唐书》记载:(贞观时期)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此后唐朝历经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等人的治理终于缔造了开元盛世:当时的长安是全世界唯一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那时的长安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士:黄皮肤的新罗人、日本人、东南亚人;白皮肤的东罗马人、阿拉伯人;黑皮肤的昆仑奴都能在当时的长安城见到。全盛时期的唐王朝北臣穹庐、东臣鸡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然而雍容华丽的大唐王朝也有着另一面:唐朝自立国起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各种政变就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唐开国之初就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太宗李世民杀死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让位于自己。从此就开启了唐朝政变频繁的潘多拉魔盒:李渊、武则天、李隆基等人在晚年都成为了被架空的太上皇。唐朝政变频繁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所起到的反面示范作用。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历史事件——其实玄武门之变的种子从李渊起兵创业之日起就已埋下。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宣布起事开启了他建立唐朝的奋斗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父亲的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有李建成、李世民这样如龙似虎的儿子守护着老李家的大唐江山。在李渊起兵创业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对谁也不会放心的——在皇权面前亲情往往是脆弱的。偏偏李渊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个皇帝,所以儿子们能力强可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作为皇帝的李渊必须想方设法在几个儿子之间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牵制一样让几个儿子彼此制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又让李世民统兵征战于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东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乱象频发的时期:在大争之世中什么道德、秩序、礼制统统都靠边站,五胡十六国时期更是把最基本的社会体系都打得稀巴烂。隋唐一统尽管结束了天下分裂动荡的局面,然而却没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被破坏的社会体系。李唐皇室本身就有鲜卑血统,所以嫡长子继承制等传统观念对其影响相对较少。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李渊充分授权于每个儿子,这就使他们获得了自行募兵的权力。这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唐军的作战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也埋下了一个隐患:诸皇子麾下皆有一支只听命于自家主子的私人武装。与此同时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太子李建成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领并将征战四方格局。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长期的互相牵制过程中矛盾越积越深:随着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事实上他已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岂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他手下的将士无不想拥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李世民已成为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势必会强烈反弹——无论这威胁是来自李世民主观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者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构成了客观上的潜在威胁。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李建成或是李世民其实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一旦对方登基那么势必清算自己。这时二人的妻儿以及部属势必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因为一旦对方登基后展开清算行动势必牵连到他们。在兄弟俩的皇位之争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李建成的优势在于他是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名正言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建成的劣势则是人望相对欠缺(注意是相对欠缺,实际上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没那么强势而已);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在漫长的开国战争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这一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诸轮斗法后李世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撼动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李世民面前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政变,否则真到了天下大定之时自己将彻底失去和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政变——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李渊和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忘了自己所身处的时代是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在这一时期李建成的法统优势日益占据上风,但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依然不容忽视,然而他们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应该说李世民放出的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料之外——在此之前李渊一直试图通过政治平衡的手腕使两个儿子互相牵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李建成也一直使用各种传统的宫廷政治斗争手段与李世民博弈。在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案中从来没设想过李世民会发动政变,可以说对此他们是没任何准备的。李世民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他通过伪造诏书的方式让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一起去见父皇李渊,而他自己则率领秦王府的私家兵马提前埋伏在玄武门。事实上直接介入玄武门之变的军队并非李唐王朝的正规军,而是太子东宫、秦王府、齐王府各自的私家兵马。这些人不是令朝廷俸禄的,而是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自己出钱供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这些兵马直接听命于自家主子,而不是对当朝皇帝李渊负责。这和李唐王朝的正规军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玄武门之变发生时的李世民尽管并没控制天下兵权,可对自家的这支私家兵马却具有绝对的指挥控制权。同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麾下也各自有一支唯自家主子马首是瞻的私家兵马——其具体兵力对比大致为:太子李建成麾下有长林军2000人左右,而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各自的私兵数量大约在七八百人左右。很显然只拥有这七八百私家兵马的李世民并不具备挑战父皇李渊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的李世民即使是面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无优势可言,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对他而言其实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无奈之举。正因为李世民并没必胜的把握和绝对的优势,所以他决定在玄武门设伏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措手不及。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守卫玄武门的大唐官军会让李世民的私人武装在此设伏?究竟是李世民隐藏得好,而导致他们没能发现呢?还是他们根本就是有意放纵李世民在此设伏呢?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当时的玄武门守将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时唐王朝在城门管理上是有一套监督制约机制的——唐朝的城门由城门郎、监门将军、中郎将三名官员共同管理,只有经三名官员全部核对勘合符无误后才能开启城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其中某个官员私通外敌,以致于威胁到皇宫的安全。当时玄武门的城门郎是常何,中郎将是吕世衡,监门将军是敬君弘。正是这三个人在关键时刻站在了李世民一边,从而锁定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胜局。这其中常何早年曾参加李密的瓦岗军,投奔李唐王朝后最先跟随的就是秦王李世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斗法时双方都曾挖对方的墙角,而常何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李建成挖了过去,不过从玄武门之变中常何的表现来看:李建成是给自己挖来了一颗定时炸弹,事实上常何很有可能一直扮演着李世民的心腹内应角色。与此同时监门将军敬君弘也是站在李世民一边的——本来按规定:进入玄武门的任何人不准携带兵器,连太子都不得例外,然而敬君弘却公然放纵李世民的人马携带兵器进入玄武门。玄武门事变的当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入宫后常何就关闭了玄武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等于是将东宫和齐王府的援兵给挡在了外面,从而保证已提前埋伏在玄武门的李世民的人马有充足的时间消灭李建成和李元吉带入宫中的人马。要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带进宫的人马不仅数量有限,况且是没携带任何兵器的,这就使他们在和秦王府人马的火并之中尽显劣势。然而当尉迟敬德率领的秦王府70骑兵赶到时刚才还将东宫和齐王府援兵挡在外边的常何、敬君弘等玄武门守将居然放行了,这就属于明显的拉偏架了。正是尉迟敬德带来的这70名骑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时李世民已杀死了李建成,但李世民自己却被李元吉夺过手中的弓箭,几乎险些被李元吉用弓弦勒死。正是尉迟敬德带来的这70名骑兵射杀了李元吉,否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储位之争说不定到头来便宜了李元吉。至此李世民已彻底控制宫中局势:尽管大唐王朝的朝臣和正规军此时仍听命于李渊,然而在禁宫之内李世民由于对自家私兵和玄武门禁军的控制,从而就在宫内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这时李建成东宫和李元吉齐王府的兵马在冯立和薛万彻带领下在杀死了拉偏架的敬君弘之后闯入玄武门内。

当时李世民的一些手下见对方人多势众不免慌张,然而李世民却很镇定地安抚手下。李世民能如此冷静是因为他很明白当前的局势:尽管对手人多势众,可太子和齐王已死,所以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已是失去主子的乌合之众。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拿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给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看。这些人一看主子已死就知道大势已去。带头的冯立就对手下说:“我们杀了敬君弘等人算是给太子和齐王报了仇。如今继续厮杀下去也没什么意义,现在大家还是各自逃命去吧”。

薛万彻本来想带人攻击秦王府,然而这时手下的人马都已人心涣散。最终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大多选择接受冯立提出的逃命的方案。薛万彻见没几个人听自己的就只好带着为数不多的几个手下逃入深山,直到后来李世民坐稳江山后赦免东宫和齐王府的旧部时他才带着手下归顺了李世民。冯立、薛万彻带领的这部分人马不是李唐王朝的正规军,而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私家兵马。他们主要是为了救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驾,然而等他们攻入玄武门时李建成、李元吉都已被秦王府的人杀了。

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见到大势已去就作鸟兽散了,随后李世民让部下尉迟敬德穿着盔甲、持着长矛去见父皇李渊。这时李渊就算想召唤正规军前来救驾也无法穿越李世民的包围圈,那年代又没手机可以通知外面,李渊面对已近在咫尺的尉迟敬德又能为之奈何?当然李渊身边也并不是一点人马也没有——毕竟皇宫里面再怎么也会布置部分兵力对皇帝进行贴身保护的。据《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去见李渊是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

这些皇帝的贴身护卫们在这时仍准备誓死保护皇帝陛下。如果双方真要动起手来胜负仍未可知,然而这时的李渊已没任何选择:尽管他手中仍有一部分兵马,然而李世民已在宫中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如果双方动起手来无非不过是个两败俱伤的结局。这时的唐朝统治根基尚不稳固,如果这时发生父子相争之事不是什么好兆头。尽管李渊还有其他的儿子,但均为庶出且大多年幼,不足以安定大唐天下;在开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

如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也就剩下李世民堪当大任,如果李渊和李世民强行对抗无非不过就是父子彻底反目,闹个两败俱伤,那么这江山是否还姓李怕就难说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李渊明智地选择退让:尉迟敬德请李渊下旨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而李渊只好同意把自己最后掌握的宫廷禁军的指挥权移交给秦王李世民。既然身为皇帝的李渊自己都默认李世民抢班夺权的行为了,那么朝臣和军队自然也就不会再说什么了。至此玄武门事变以李世民的全胜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