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楼下便利店新店开业做活动,三得利的无糖乌龙茶11瓶只要17块钱,算上运费总共19.2,平时的话便利店要卖5.5一瓶,11瓶要60块,现在优惠下来只要1/3的钱。

我们家里基本都是喝白开水,偶尔会去买这种无糖饮料,比白开水有味,又比碳酸饮料要健康,不过都买的少。

这次看到这个活动还是直接就下单了,确实它给的太多,没法拒绝,隐隐约约的需求一下就被刺激出来,便利店门口等着配送的外卖单子铺了一地。

也是在这两天,房地产也出了史无前例的“清仓优惠”(这个词用在这太合适了),①首套首付比例降到15%,②首套公积金贷款利率降到2.85%,③取消全国层面的贷款利率下限,④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

你们说房子会不会像便利店饮料那样迎来疯狂抢购。有段时间没有写经济情况,房地产跟经济强相关,这次正好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来写。

就现阶段而言,房地产好,经济会不会更好不好说;房地产如果持续下滑,经济一定不会好。有几组数据可以说明,

一是土地出让金占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前十年政府财政收入有3成都是来自于土地出让,最高峰的时候接近5成。二是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例,在国有银行占比超过30%,在股份制银行占比在25%左右。三是房子这一固定资产占居民资产的比例,居民有60%的资产在房子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发展转向的大背景下依然要救房地产的原因。不管今后是要发展人工智能,要建保障性住房,还是要改善资本市场,在当下都得先把房地产给稳住,“先立后破”的意思就是锅里的还没熟,不能先把碗里的给倒掉,得“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一季度GDP增长5.3%,从数据上看是可以的,主要由消费带动,消费贡献率达到73.7%,这点也能从我们周边看出来,周末、五一去一些热门景点都是人挤人,稍微有点名气的店都得排队,明星的演唱会根本抢不到票。

还有就是出口改善明显,2023年全年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是-11.4%,一季度终于变成正的了,达到14.5%。

疫情结束,欧美的通胀控制有了进展,全球经济在逐渐回暖,整体外需增加,除了美国经济有所下滑外(去年表现的太好,基数高),像英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一季度的经济都在变好。但因为美国还有他的一些小兄弟对我们的贸易制裁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变本加厉,对美国的出口数据依然还是负增长,昨天我们商务部也宣布原产于欧盟、美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进口共聚聚甲醛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中美之间的对抗会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具体到居民、企业部门的贷款数据表现都不理想,4月社融少有的出现负增长,减少1987亿。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当月减少3518亿,中长期贷款减少1666亿;企业短期贷款减少4100亿,中长期贷款虽然增加4100亿,但同比少增2569亿。反映出居民、企业的消费、投资信心不足,从去年开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收益率越来越低为什么还是争着去买,当前市场没有好的投资标的,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预期不高。

从我们身边的观察来看也能跟数据相互印证,各种类型企业的裁员降薪还在继续,消费降级依然是普遍现象,今年五一出行人数和消费总金额较2023年和疫情前2019年都有大的提升,客单价在下滑,一些城市周边低成本的小众旅游景点开始走红;这两年大食堂也逐渐流行起来,我家楼下从去年到现在新开了两家大食堂。

贷款消费减少,存款规模还在上涨,一季度末居民部门的存款规模达到146.4万亿,相比2023年年末继续增长了8.6万亿。杠杆率从23年年末的63.5%上涨到64%,虽然还是在高位,但有存款做支撑,居民财富并没有出现大幅缩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房地产救市政策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降首付、降利率,继续鼓励居民部门加杠杆买房。此外让地方国央企贷款收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以购代建,并且要求不能新增额外的隐性债务。地方政府也难,5000亿贷款1.75%的利率,不仅要还本金还要还利息,如果收来的保障性住房收益不能覆盖掉1.75%的利息,那就是入不敷出。

去年开始,各地陆续传出水电燃气费用上涨的新闻,有的是以前水电燃气统计不规范,现在开始规范收费标准,造成价格相对变高;有的确确实实是变高了,上海浦东新区三个档位的水价分别上涨20.17%、22.1%、52.87%;广东也调整了居民用电第二、三档计费标准,最高每度电上调0.3元;深圳、福州也都上调了燃气费的收费标准,另外高铁也对部分时速超过3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进行调价,有的涨幅超过20%。这类基础公共基础服务费用的上调能看出政府财政的紧张,发行超长期国债也是为了能缓解地方债务压力。

回到开头的问题,房子会不会像便利店饮料那样迎来疯狂抢购?政策出来后跟很多同行朋友也在讨论,整体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当前就业和收入没有明显改观,预期没有改变。政府的托底力度也是个关键因素,5000亿资金在7.5亿商品房待售面积前显得捉襟见肘,市场普遍估计的是要4-5万亿的资金,后续有继续加码的可能,地方政府在不能新增额外隐性债务的限制下,还有多少意愿或者说余地来托底市场也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