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充满少年豪气的诗出自13岁的毛主席之手,从那时起他便被冠以天才少年的头衔,可谓是“出道即巅峰”。

然而后来毛主席前往湖南求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袁仲谦有一次却给他的作文打了40分。心高气傲的毛主席当时就摔门而出,任谁劝都不好使,杨昌济得知此事后也狠狠骂了袁仲谦一顿。袁仲谦为何会给毛主席的作文打一个如此低的分数?这件事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少年雄心多壮志,坐等风起云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以洪亮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从此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新时代的开创者,他的一切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少年时期孜孜不倦的学习带来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国大典

湖南被誉为“革命摇篮,伟人故里”,是一片广袤而赤诚的热土,这里诞生了无数革命家,伟大的毛主席就诞生于此。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出生于湘潭韶山冲。在父亲的安排下,他三岁便接受了入学启蒙,8岁正式进入私塾接受教育。那时候的教育体系还是老一套,毛主席从《三字经》开始读起,渐渐将四书五经都给装进了脑袋。

这些古典著作读起来并不那样容易,但毛主席却能读懂其中的深意,并且加以融会贯通。等到再大些,字也认得多些的时候,毛主席便开始读一些古典小说。《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他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有时候连饭都忘了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大名著

等到毛主席14岁那年的时候,整个韶山冲的书几乎都被他读了一遍,那一年他也正式从私塾毕业,回到家自学并帮着家里干农活。之后的两三年时间是毛主席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每天干完农活,就回到家里读书,尽情享受知识带给他的满足和愉悦。

转眼时间来到了1910,这一年长沙爆发了严重的饥荒,普通人家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那些奸商却大肆囤积粮食,不断压榨着穷人手里仅剩的一些钱财。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带上家中所有钱前去买米,结果到了米行米价又涨了好几文,最后连一升米都买不到。

残酷的现实让女主人陷入了绝望,随即便跳入潭中自杀。奸商的丑恶嘴脸让老百姓绝望不已,他们联合起来前往衙门请愿,结果反倒遭到了官兵的镇压。奸商早已花钱买通了衙门内部的关系,他们同穿一条裤子,置老百姓的性命于不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毛主席将这一切乱象尽收眼底,他愤怒、悲伤、迷茫,继而陷入长久的沉默,年少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直到他读到了一本名为《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中揭露了中国贫穷孱弱的原因,国家缺少科学,缺少进步青年,缺少民族危机意识的觉醒。

一连串新鲜的词汇冲击着毛主席的灵魂,他终于意识到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韶山冲之外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那一刻开始,毛主席开始为中国的前途感到担忧,他下定决心要外出求学,寻找一条可行的救国之路。

在走出韶山冲之前,毛主席曾在东山书院接受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作为新式学堂的最早一批成员,东山书院秉承着“开创新学先河”的教育理念,为后来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山书院

当时毛主席的父亲执意让他去湘潭县的一家米店当学徒,最终在一众亲友的劝说下,毛主席才得以进入东山书院学习。“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志向,毛主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从此开启了他的求学救国之路。

东山书院校长李元甫曾这样夸奖毛主席,称“学校来了个救国才”。在东山书院学习的那段时间,毛主席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也接受了维新派的思想。他尤其欣赏梁启超的文章,以至于后来他的文章颇有几分梁启超的味道,被同学们奉为“文章魁首”。

后来在校长李元甫的推荐下,毛主席走出了韶山冲,正式前往省城长沙求学。可是他先后接触了几所学校,都觉得其中的教学方式没什么意思,其中的老师也大多很平庸。几经辗转之下,毛主席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的招生处,当他得知入学湖南一师必须通过考试的时候,当即就报了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第一师范

博览群书的毛主席没有任何悬念取得了考试的第一名,他的文章让很多老师都为之震惊,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会拥有这样深邃的思想。而这不过是毛主席给他们的一个“见面礼”,从那以后毛主席的才华便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进步思想的青年领袖。

文章偶像遭“羞辱”,砸书摔门表愤怒

彼时著名的伦理学家杨昌济也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他读了毛主席的文章后,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可造之材,便有意对毛主席加以培养。作为旧时代中国最早一批接受思想开化的学者,杨昌济在国内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他曾公开支持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同时大力推动新思想在国内的传播。

“欲栽大树拄长天”是杨昌济的毕生写照,他知道中国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里,所以他迫切希望能够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毛主席的出现让杨昌济看到了希望,他从毛主席的文章里看到了救国的决心,也看到了毛主席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和怜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昌济

在杨昌济的精心调教下,毛主席的救国之志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明确。腐朽的清政府虽然已经被推翻,但中国依然羸弱不堪,时刻有被列强侵略的风险。每每念及于此,毛主席便愈发用功苦读,杨昌济也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给他辅导,这让毛主席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

想起刚走出韶山冲的时候,毛主席还是一个略带些迷茫的少年,可如今的他已经完成了蜕变。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坚定,内心更是燃起了熊熊的烈火,他已经做好了投身于国家革命运动的准备。

优秀的毛主席在任何老师眼里都应该是个“香饽饽”,可他的国文老师袁仲谦却不怎么待见他,甚至经常给他“穿小鞋”。毛主席最擅长的便是写文章,按理说应该深得袁仲谦的喜爱才对。可袁仲谦却丝毫不掩饰对毛主席的刻薄,经常在课堂上公开批评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仲谦

袁仲谦是清末的举人,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个名人雅士,尤其在古文领域造诣颇深。毛主席当时是以文章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一师的,袁仲谦也参与了评分,所以他应该对毛主席也是认可的。

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袁仲谦总是想尽各种方法刁难毛主席,让他回答的总是最难的问题。如果毛主席答出来的话算是勉强过关,可一旦没答上来,便会受罚。袁仲谦对待学生十分严厉,表面上大家对他毕恭毕敬,但私底下都称他为“袁大胡子”。

毛主席除了在课堂上受刁难之外,连带他的文章也要挨批评。自从毛主席入学以来,他的文章就没在袁仲谦那里拿到过高分,而且时不时还要挨批评。袁仲谦给的分数一次比一次低,有一次甚至直接给毛主席的文章打了40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毛主席

学生时期的毛主席向来有“文章魁首”的称呼,难免有些心高气傲,所以当他看到作文被打了40分之后,当场就顶撞了袁仲谦,质问他为何要给自己的文章打一个如此低的分数。

“先生给我的文章打40分,不知道是什么理由!”

“你的文章总是锋芒太盛,过于死板。”

“梁启超先生的文章也是如此,难道他也死板吗?”

“简直是强词夺理,梁启超的文章根本没有多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只是卖弄学识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

毛主席听到这话当时就气炸了,梁启超可是他一直以来的“偶像”,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加以诋毁。为了表达对袁仲谦的反对,毛主席把书一摔,随即就跑出了教室,气得袁仲谦直在后面吹胡子瞪眼。

其他学生看到“袁大胡子”吃了瘪,当即就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不许笑!不许笑!真是岂有此理!”

袁仲谦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用戒尺狠狠拍了拍桌面,这才缓解了刚刚的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很快学校的学监就知道了毛主席的“英勇事迹”,他们逼着毛主席去向袁仲谦道歉,可毛主席就是不愿意承认错误。无奈之下,学监只好找来了杨昌济,让他从中进行调解。

误会解除表心迹,恩师总苦心孤诣

杨昌济在学生宿舍发现了闷闷不乐的毛主席,他没有开口说话,只是静静坐在毛主席的对面,两人就这么沉默了一段时间。毛主席自然知道杨昌济的来意,在这位恩师面前,他是万万不敢有任何抱怨的。但他又实在咽不下心里的那口恶气,只能硬抻着脖子一言不发。

不知道过了多久,杨昌济率先开口了。他没有直接提起袁仲谦和毛主席之间的矛盾,而是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吗?”还没等毛主席回答,杨昌济就接着说道:“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性,往往只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而忽略了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毛主席听后若有所思,但脸上依然写满了不服气。他以为恩师接下来要批评他了,可没想到杨昌济却直接说了袁仲谦的不是。

“就拿咱们的袁老先生来说,他身上的毛病就不小。”

“老师,我以为您会批评我,没想到您先批评起袁老师来了。”

“他难道就不能批评了?你可是我最得意的学生,他说你不好,不就是在打我这个当老师的脸吗?况且你的文章根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他却一直抓着这个问题不放,他作为老师的风度又哪里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时的毛主席

杨昌济句句都在说袁仲谦的不是,可毛主席听后却越来越惭愧。他听出了恩师话里的深意,其实袁仲谦并不是针对他,只是希望以这种方式来激发他的上进心。只不过袁仲谦的思想并不像杨昌济这样开明,以至于他的做法有些过于武断,这才激发了毛主席对他的反感。

杨昌济知道他的话起了效果,随即安慰毛主席道:“当时你的入学文章袁老先生也是参与了评阅的,他给你的文章打出了第二名的高分,说明他对你的文章是认可的。但他一次次降低你的作文分数,真的只是为了批评你吗?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看到自己的学生总没有一点进步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呢?”

毛主席听后恍然大悟,他这才知道袁仲谦其实并不是针对他,只是希望他能不断进步罢了。想到这,毛主席立刻往袁仲谦家里跑去,随即诚恳跟这位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袁仲谦看到毛主席终于理解了他的苦心,顿感欣慰,师徒二人就此和解。从此他给毛主席破了一个例,允许其借阅自己书房内的任何书籍,而且开始耐心为毛主席讲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

“作文之道,首先务本,完全模仿康梁,实非所宜。”后来袁仲谦向毛主席讲述了批评他的真正原因,毛主席这才幡然醒悟,之后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章风格。

1915年,湖南一师曾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罢课运动,为了反对当局增收学杂费,毛主席还写了一篇反对校长张干的文章。事后张干执意要开除毛主席的学籍,幸得袁仲谦等人力保,毛主席才得以保留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干

如果说杨昌济是毛主席的思想启蒙老师,那袁仲谦就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若不是袁仲谦花费一番苦心,及时纠正了毛主席文章的一些毛病,恐怕他永远不会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也就不会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后来,已经成为主席的毛主席在延安同埃德加·斯诺谈起了他的老师,除了杨昌济之外,主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袁仲谦。他一辈子都记得“袁大胡子”这个绰号,记得袁仲谦曾经“嘲笑”过他的作文,还记得袁仲谦曾“贬低”过他的偶像梁启超。

最后主席笑着说道:“我后来只能改变文章风格,钻研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顺带学了古文体。多亏了袁大胡子,我在必要的时候,依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诺与毛主席

有这么一个成语叫“亦师亦友”,关系比较亲密的师生,大多都会发展成这种关系。杨昌济和袁仲谦是毛主席的恩师,但更是他成长道路上难得的“挚友”,是他们的苦心提携,才让毛主席变得越来越好,才让他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毛主席的这两位恩师也是新中国的功勋人物,是他们将毛主席培养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我们永远尊敬并缅怀这两位老师,就像我们永远怀念伟大的毛主席那样。

看完毛主席和恩师之间的一段诙谐往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