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新民晚报)

近日,上海市第19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一场别开生面的聘任仪式引人瞩目。10位享有盛誉的院士、教授、科学家欣然接受聘任,成为10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的“科学副校长”。他们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上海航天局副局长李昕、复旦大学希德书院院长卢宝荣教授等科学界领军人物。

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的教育与普及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专门的科学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分数至上,多灌输少引导等等,导致一些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而此次聘任院士担任“科学副校长”,正是要打破这一僵局,让科学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以榜样的力量以及顶尖科学家的现身说法,真正让学生们喜爱上科学,进而主动探索科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用在科学教育上尤为贴切。院士和教授们作为科学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学识、经验和洞察力都是宝贵的财富。走进中小学校园,与少年儿童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科学人生和科研成果。这样的互动,无疑将激发未成年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点燃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

可以说,“科学副校长”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前沿的科技动态,更带来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火种。他们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引导少年儿童认识到科学的力量,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它将在一代少年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

值得一提的是,此举或将成为真正撬动素质教育和“双减”落地的有力杠杆。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而为科学教育“做加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引入院士等高端人才,一方面可以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科学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实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大师”们的近距离接触,在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或将由此得到启发。

当然,院士们担任“科学副校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履行这一职责。从纸面“座上客”到真正的校园育人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何确保科技精英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取得相应的科学教育成果和质量,并且能够持续、稳定地推进下去,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常听孩子们说,“长大我想当科学家!”这不只是童言童语,而是少年儿童怀揣“科学梦”的初心。无论如何,守护这一份初心,并让热爱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这样的“科学副校长”,值得社会更多期待和鼓励。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