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妈砸,你砸,还是我砸?考了36分还有犹豫个锤子!”

“你初二了还摆着这些东西?50%的注意力都在这上面了!”

“都初二了还像个裹着尿不湿的小孩,快点全部收拾掉!”

最近,一个叫赵菊英的人因“霸凌式教育”火上热搜。在网络上流传最广也最具争议的几段视频中,赵菊英以一副“专家”姿态对未成年人进行言语及行为上的打压:

命令男生用锤子砸碎自己心爱的手办,在其房间安装监控远程“监督”;强迫女生把喜欢的漫画和玩具扔进垃圾桶,并称其为“穿着尿不湿的宝宝”。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赵菊英一边拿戒尺打男孩的手板,一边这样叫嚣着。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粗暴、窒息的教育方式竟然得到很多家长的追随和认可。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搜索“赵菊英家庭教育”、“家访中国”、“赵菊英聊教育”可以看到,每个账号都有几万乃至几十万的粉丝。

但据网友爆料,这位所谓的教育大V其实是有很多黑历史的失信被执行人,其教育经验与专家身份存疑。

自媒体给很多普通人提供了迅速崭露头角的机会,但同时也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没有价值观的算法与流量助推下,一些野生教育“专家”们如鲜艳的毒蘑菇疯狂生长。

他们精心包装和营销人设,利用家长们的迷茫和焦虑,巧妙地布下“杀猪盘”。

针对这一现象,显微故事采访了几位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家长。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广西、云南等地,对于所谓的网红“专家”以及孩子教育问题,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和他们相关的真实故事:

文 | Connie

编辑 | 卓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看到赵菊英的霸凌式“家访”视频时,夏越感到一阵窒息。

作为一个在教育行业工作了十几年的高中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很难相信居然有人这样肆无忌惮地PUA孩子,还堂而皇之地发到网上,作为营销自己的素材。

“贬低、体罚、精神控制,即使放到古代也不那么光彩,但这个所谓的现代‘专家’居然将迂腐的教育手段当成理所当然的方法,用到十几岁的孩子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赵菊英在视频中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夏越去网上搜索了赵菊英的资料,在她的抖音账号“赵菊英家庭教育”中有这样几条介绍:

33年资深教育专家、国内首创个性化“一对一”陪伴成长教育模式、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家庭和学校认证双讲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网友对其争议极大,现在赵菊英已删除大部分视频,只保留下8个作品

夏越不清楚是否教了几十年书就可以自封为“专家”,也不知道所谓的“个性化”是否就是赵菊英在视频中展现出来的侮辱和打压行为,但在百度百科中,她发现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的官网上查不到赵菊英此人。

就是这位资质存疑的“专家”赵菊英,竟然在全网累积了数十万的粉丝,有家长还把她当成“救世主”,热情地请她到家中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现场“教育”,并将这一过程拍成短视频上传至网络,全然不顾孩子的尊严和隐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直播卖课,赵菊英还在线下开设训练营,一期10天,学费1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将她称为女版杨永信。

十多年前,山东临沂某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杨永信打着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旗号大肆敛财,对7000多个青少年实施了电击等暴虐手段。

虽然赵菊英没有像杨永信那样使用电击“疗法”,也没有像近年来曝光的豫章书院那样将孩子关起来虐打。

但她在学生房间安装摄像头,用戒尺体罚学生,用言语打压学生,其本质逻辑是一样的——都是试图通过暴力和强制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赵菊英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与真正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驰,是对‘教育’二字的亵渎。那些把赵菊英当成‘救命稻草’的家长无疑是可怜、可悲又可恨的。

这些所谓‘专家’的行为不仅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也败坏了家庭教育的名声。

无知的家长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在阻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在帮助他们。”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多年的北京某教育集团负责人成女士说。

在为被赵菊英打压过的孩子感到惋惜和愤懑的同时,成女士也发现,那些被赵菊英“忽悠”得深信不疑的家长,多数来自三四线城市,甚至偏远农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年轻人针对赵菊英砸孩子玩具的评论

相较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些地区的家长往往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因此,他们在面临教育困惑时,更容易陷入迷茫,难以分辨教育的真伪,往往会在焦虑之下病急乱投医。

“此类事件要是发生在北京,那位所谓的‘专家’恐怕早就被踢出局了。”北京市某中学语文教师常嘉感叹道。

“一线城市的‘鸡娃’家长都历经考验,对教育的选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绝不可能让这种人踏入家门。而那些不太‘鸡娃’的家长,恐怕会直接将其驱逐,甚至不排除动手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让昔日闭塞的信息茧房轰然倒塌。

自媒体的迅猛崛起,更是给了无数普通人破茧而出的可能,也让赵菊英们有了露脸的机会。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太多草根成为一呼百应的网络大V的案例。以前提到教育博主,人们想到的可能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位,但是现在,在各大主流短视频直播及社交平台,拥有数万以上粉丝的教育博主多如牛毛。

在流量比质量更受重视的当下,网红博主层出不穷。

有人凭借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为网络另一端有需要的人带来了丰富、便捷、有价值的内容。也有一些人,本身并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却通过巧妙的包装和营销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

流量的终点往往指向变现。许多网红博主在积累了一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后,最终都选择了相似的路径,即线上直播卖课,线下组织各种训练营以获取收益。

然而,这些课程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物有所值,有的华而不实。

就在不久前,知名网红博主董太太就因课程内容与实际严重不符等问题被北京卫视点名批评。

“以前,‘专家’是一个承载着权威与尊重的角色。而如今,猴子披上华服、口吐人言都能被包装成‘专家’。这些所谓的‘专家’为了取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毫无职业操守与责任感,贻害无穷。”北京的陆女士感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女士的儿子正正今年18岁,在读大学一年级,而和正正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锐锐却还在上初三。

这一结果源于三年前锐锐母亲的一个决定。

当时,锐锐母亲听信了一位网红志愿填报“专家”的建议,让成绩平平的锐锐走艺术道路,报考中央美院附中。

这位“专家”声称:“考进央美附中就如同一只脚踏进央美,即便成绩一般,未来也有机会进入‘双一流’的中央美院。”

在“专家”的指导下,锐锐的父母花重金报名了该“专家”推荐的艺考辅导班,一心期望锐锐考入美院附中。然而,命运并未如他们所愿,锐锐连续三年报考央美附中,均告失败。

如今,锐锐已满18岁,年纪相仿的孩子都已步入大学,而他却还在读初中。看到孩子眼中失去光芒,锐锐的父母深感后悔。他们说,若时光能倒流,绝不会再轻信那些所谓的志愿填报“专家”。

随着一年一度的中高考日益临近,锐锐的妈妈以志愿者的身份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警示家长们在选择“志愿填报指导师”时一定要谨慎。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名师’和‘人生导师’的时代,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广西南宁某重点中学高三班主任周鱼语重心长地指出,“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所谓专家看似专业,实则不乏‘韭菜收割机’之嫌。他们通过夸大其词的宣传,制造焦虑情绪,进而诱导家长支付高昂的学费或者咨询费。”

周鱼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梦想和人生规划。

无论是填报志愿还是做其它重要的人生决策,家长都应该以孩子的意愿和喜好为中心,而不是盲目地将他们的命运交到所谓的“专家”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识到赵菊英等网红教育博主的“杀猪盘”行为后,夏越第一时间把那些所谓“专家”的恶劣行径转发到朋友圈,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有所警醒。

“家长们之所以会掉入‘专家’们构建的陷阱,这背后有信息不对等和认知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然而,追根溯源,这是教育内卷化不断加剧的必然结果。”夏越解释道,

教育内卷化导致家长们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种环境下,家长往往容易变得焦虑不安,对于任何可能提升孩子竞争力的方法都充满渴望。

一些自诩为‘教育专家’的人趁机利用这种心理,通过夸大宣传,营造紧迫感,让家长相信只有听从他们,孩子才有未来。”

夏越生活在云南的一个三线城市。这里风景优美,生活闲适。在夏越的印象里,小城的人们一直过得很悠闲,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也相对宽松。

然而,随着自媒体的普及,这几年小城的家长们似乎也逐渐卷了起来。互联网让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接触到更多的前沿信息,“海淀妈妈”就是这样走进小城家长的视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某海淀妈妈为幼儿园孩子制定的日常规划

所谓海淀妈妈,特指北京市海淀区那些高度关注孩子教育,追求顶尖教育资源,不惜投入巨大精力和金钱的焦虑型妈妈群体。这个群体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教育至高地的女性代表,也被称为“卷王天花板”。

罗小欧就是传说中的海淀妈妈之一。不过,比起其他的海淀妈妈,她算是比较佛系的家长。

罗小欧的先生是名校研究生,在北京的一家科研院所工作,她自己从事医学相关的工作。夫妻俩都是曾经的小镇作题家,苦心经营在北京扎下了根。

在培养下一代上,罗小欧虽然主张顺其自然,但架不住其他家长每天都在讨论如何“鸡娃”,搞得她也焦虑起来。

罗小欧有20多个各种类型的家长群,这个数字在妈妈圈算是少的,有的妈妈光家长群就有100多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某海淀妈妈分享的鸡娃规划

在罗小欧看来,海淀妈妈就是焦虑贩卖机的代名词。在自己“鸡娃”的同时,一些海淀妈妈也开始打造“专家”人设,成为自媒体平台上活跃的教育博主。

“如果没有这些海淀妈妈,三四线城市并没有那么卷。”夏越说,“那些教育博主直播带课,告诉大家买他们的课程就能享受到和一线城市一样的教育。而三四线城市的家长又很盲目,跟着他们乱卷,把孩子变成了实验品。”

夏越曾亲眼目睹,同事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妈妈的训斥下,一边哭着抹眼泪,一边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坚决反对过度压迫和提前消耗孩子的学习潜能。”夏越说:“但作为家长我也怕孩子‘躺平’后落后于人。面对不确定性,我有时也会困惑,只能尽力做好眼前的事,给孩子提供良性的支持和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压力传导到孩子身上。

他们或是自己亲自“卷”孩子,逼迫孩子提前学习、过度竞争;或是寻求外部力量的干预,比如找所谓的“专家”开方“治病”。然而,这种长期的高压环境极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当年参加过杨永信训练营的孩子出现杀父弑母的行为虽为个案,但这一前车之鉴足以警示父母:孩子在强制的高压之下,心理可能受到扭曲,导致行为失控,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与其迷信“专家”建议,不如与孩子真诚交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此他们的未来之路才能更稳、更长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