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年羹尧,雍正皇帝的大舅哥,乃是一位备受称道的强势人物。他手握数十万大军,负责处理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四省的“一切事务”,虽然爵位只是一等公,但实际上已相当于“西北王”,是雍正皇帝公开称呼为“恩人”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尽管年羹尧出身进士,曾勤学圣贤之道,却一直未能收敛自己,屡次挑战雍正皇帝的忍耐极限。这逼得雍正皇帝逐渐改变态度,由最初的恩宠转变为厌弃。从被尊称为“千古君臣知遇榜样”到“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道上天如何收拾你”,年羹尧的命运起伏颇大。

他从“抚远大将军”沦为“杭州将军”,再降为“参将”,接着成为“千总”,最后堕为“守吏”。年羹尧的嚣张跋扈,恰如古语所言:“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

在《雍正王朝》的剧情中,年羹尧的胆大妄为引起了雍正皇帝的不满。他竟然敢下手杀害了雍正派往西北的重臣孙嘉诚,这举动不仅触怒了皇帝,也激怒了朝中清流。此外,“八爷党”更是在一旁点燃了火苗,加剧了局势的紧张。尽管年羹尧已经受到了一路贬斥,但他依然固执嚣张,给雍正皇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雍正皇帝若下手诛杀年羹尧,必将招致“诛杀功臣”的指责。就像俗语所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恶名将全部嫁祸给雍正皇帝,成为他的污点。

年羹尧的存留,引起了宫廷内外的广泛议论,八爷党更是四处张扬,认为清廷内部的正直之士就足以通过弹劾书将雍正皇帝推向绝境。

面对左右为难的局面,雍正皇帝只能将年羹尧一次次贬斥,从身居高位的大将军直至被贬至默默无闻的城门卫士。

尽管如此,朝野依然不满,坚持要求雍正皇帝亲自下令处置年羹尧。在无奈之下,雍正皇帝不得不向张廷玉寻求意见。

衡臣,你实话同朕说,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

年羹尧是否应该受到惩罚,早已不再是个问题。朝廷早已就年羹尧的罪行议定了九十二项重罪,每一项都足以将他置于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皇帝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自己心中矛盾。要惩治年羹尧,却缺乏一份决断;想要宽恕他,却又显得缺少仁慈。而张廷玉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是最适合做出公正判断的人选。因此,雍正皇帝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张廷玉,相当于将年羹尧的生死置于其手中。

张廷玉的选择至关重要:若他选择保,年羹尧将安然无恙;若他选择杀,年羹尧将命丧黄泉。然而,张廷玉选择了沉默。这并非因为事情的重要性,而是为了等待雍正皇帝进一步的解释。他希望确保自己的表态不会被用来算账,也不会被归类为清流或八爷党的一员。

雍正皇帝的不耐烦逼迫他开口:

"朕问你话呢。"

但是,张廷玉的脸上显露出的为难让雍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改变了口气:

"怎么想就怎么说吧。"

这种态度让张廷玉放心了,他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皇上,各省的督抚都已上折陈述了他们的意见。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尽快有个了结。"

这句话既隐晦地表明了他的态度,又给雍正皇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省督抚的态度不容忽视,更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共同呼声。因此,张廷玉坚信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得到解决。

至于如何处理,张廷玉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说明:

"陛下正在努力整顿吏治,而年羹尧的贪污之罪已经高达四百六十万两。"

他不便直接给出处理建议,但通过提及雍正皇帝正在整顿吏治,并强调年羹尧的顶风作案,贪污巨额资金,暗示着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暗示着雍正皇帝应该采取行动。

即使不考虑贪污问题,年羹尧还有其他罪名:

"更有大不敬、跋扈等九十二项罪名。"

张廷玉通过数字突出了年羹尧的罪行之重,但依然没有直接提出处理建议,只是说出了事实,让雍正皇帝自行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雍正皇帝想要强调年羹尧的功劳,张廷玉也有话说:

"虽然朝廷有议功之制,但是考虑到功过相抵,年羹尧仍然应该受到严惩。"

他指出了朝廷制度下功过相抵的原则,暗示着即使考虑到年羹尧的功劳,他仍然应该受到惩罚。

值得注意的是,张廷玉一直在就事论事,只对事不对人。

"我只是告诉您年羹尧的罪行,至于处理方式,陛下自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