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持续性降雨侵袭华南、江南地区,导致多地受灾。

那么,最近南方降雨为何进入“超长待机模式”?持续性降雨是否会导致洪涝灾害?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避险?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时间降水或将持续

为什么南方近期出现持续性降雨天气?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今年进入华南前汛期以来,副热带高压偏强,使我国南方地区持续获得充沛水汽,加上北方冷空气不断渗透南下,与暖湿气流对峙,导致出现持续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

华南地区今年前汛期与以往相比有很大区别。通常4月已处于华南前汛期,但这一时期南海季风并未爆发,华南地区水汽条件总体来说并不非常充沛。因此,强降水虽经常发生,不过一般范围不大,持续时间不长。可今年4月以来,华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多了一倍以上,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多。

这是什么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分析,今年华南地区降水偏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江南、华南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气温升高会增加大气含水量,同时会增加对流强度,使强降水事件增多;二是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4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使得南海和孟加拉湾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的水汽极为充沛,同时配合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区的环流异常,导致形成多次强降水过程。

未来一段时间,南方地区降雨是否持续?

相关专家介绍,预计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或频繁出现,涝重于旱。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的洪涝灾害可能比较明显。今年汛期,总体水汽条件较好,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降水将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建议相关地区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科学避险这样做

如果遭遇强降雨,我们应该如何避险?

气象专家和应急管理部门提示公众,在强降雨出现时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提前做好生产生活安排,学会科学避险。

天津市应急管理局水旱灾害救援处副处长张东方说,为积极应对相关气象灾害风险,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公众首先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汛情预警信息,如遇天气异常变化,应尽量调整出行计划,避免进入山区、河道行洪区、蓄滞洪区及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

如果外出时遇到暴雨,应注意防汛安全警示标识,避开排水井、沟渠,就近寻找安全避险场所,切勿雨中骑车打伞。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拨打110、119、120等电话求助。

雨天驾车出行,应及时了解路况,注意下凹式立交桥、下沉路、涵洞等警戒标识,提前绕开积水路段。如已行驶在积水路段,切不可强行通过,要听从交警、城管等部门的指挥疏导。车辆在积水中熄火时,要迅速判断形势,切勿二次启动发动机,遇到紧急情况应果断弃车逃生。

张东方说,汛期雷电暴雨天气多发,遇到此类天气要及时关闭电器开关、门窗,不要在较高墙体、广告牌、树木下避雨,尽量不拨打手机。如发现高压线铁塔歪斜、电线低垂或折断,要尽快远离,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沿海地区公众还应防范风暴潮灾害,一旦有风暴潮来袭,要听从政府部门的转移安排,保持冷静,尽快撤离。离开家前关闭所有电器开关,如时间允许,可将家用电器放置在较高位置。

专家特别提示,即便雨过天晴,依然有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风险。由于前期雨水多,土壤含水量高,暴雨停止后,松软的泥土依然可能随时塌陷,此时仍应注意地质灾害,远离危房以及危险路段,不能放松警惕。

文/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