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旧事重提,又向我国提出了供应PD-35的方案。这一提议看似慷慨,但实际上对我国而言是很吃亏的。以我国务实的合作态度来看,俄罗斯的这个销售方案基本是毫无希望。

如果俄罗斯在五六年前提出这个方案,那我国还是很可能答应的。可俄罗斯现在才提出来,我国就不太可能同意了。为什么?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而要搞清楚原因,我们首先要明白PD-35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D-35是俄罗斯研发的一种新型航空发动机,以推力大,动力足而闻名。这款发动机是双转子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采用了宽弦复合材料叶片以及复合材料风扇机匣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起飞推力可以达到35吨。因此既能用于大型客机,也能用于军用运输机。

要知道,飞机的核心就是发动机。强大的发动机意味着飞机能承载更大的重量,拥有更长和更宽的机身,也能有更长的航程。过去许多人认为我国航空领域的一个短板就是缺乏大型飞机,为什么我国就没有国产大飞机呢?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发动机问题。

因为我国当时难以研发出能够支撑大型客机飞行的发动机,所以只能依赖进口。而发动机是一架飞机的核心,如果发动机都是进口的,那就不能说这架飞机完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比如我国之前生产的ARJ21支线客机,因为航空发动机问题难以解决,最后用了从美国通用公司进口的发动机。

可以说,国产大飞机象征着一代航空人的梦想,是我国在飞机领域技术进步的一个标杆,国产大飞机的诞生对我国飞机事业有着关键意义。有了它,我国才可以说在航空领域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由于我国技术起点实在太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在寻求与那些已经有了成熟航空发动机的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但这些有技术的国家也很精明,都只愿意直接卖产品,愿意出售技术的寥寥无几,因此合作之路也是困难重重。

2017年,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而这一公司一开始的关键任务,正是研发国产大飞机——C929。从这个公司名字就能看出,这款飞机将由中俄两国联合研发。俄罗斯的技术团队愿意加入发动机研发之中,这是技术合作的重要一步。

当时许多人都对中俄在大飞机领域的合作十分期待,因为就在前一年,俄罗斯启动了PD-35发动机研发方案。俄方对这款航空发动机的定位很高,采用了18项重大新技术,力求在多种指标上都超过同类产品,这也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推力最大的发动机。

而中国作为合作研发方,自然也应该享受到这些新技术的福利。这样一来,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可以说一下就站在了高峰上,很快就能超越西方国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接下来的合作过程给许多人浇了一盆冷水,C929项目开始后,中俄双方的技术人员在飞机的多方面设计上都产生了分歧,以至于研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实质进展,陷入了停滞状态。

具体来说,俄罗斯是希望以自己的伊尔96客机为基础,进行新的飞机设计,可这种设计是不能适应我国民航市场需求的。更何况我国研发国产大飞机不光是为了自己用,也是为了能“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俄方的设计方案实际上不符合我国对C929的期望,我们自然不能接受。

结果从2017年公司成立到2022年,五年间技术合作都没有太大进展,也没有新的实质性合作报道出来。事实上我国已经转而独立研发国产航空发动机,而俄罗斯则将精力集中于对伊尔96客机的改进上。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更难将精力放在技术攻关上了。7月,俄罗斯副总理鲍里索夫声称俄罗斯将减少在项目研发中的参与度,虽然俄方随后自己又否认了这一说法,但事实上双方的联合研发依然处于停滞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舆论对于联合研发的前景也并不乐观,当时就有人提出“或许分开是更好的选择”,也有人认为航发这种核心技术还是应该掌握在我国自己手中。

2023年,俄罗斯还是退出了C929项目,只是表示可以考虑提供机翼和发动机这种产品,而不是参与技术合作。而事实上,我国此时也不需要来自俄罗斯的技术支持了。

早在2022年,国产大飞机C919就完成了首次试航,于2023年投入民航市场,如今已经执行了一千多班商业航班了,称得上技术成熟。而C929的研发也日益完善,预计在年底就可以提出型号合格证申请了。简而言之,我国的国产大飞机研发已经走上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俄罗斯的PD-35航发呢?虽然数据看上去很不错,可始终处于测试阶段,如今距离项目启动已经八年过去,也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连样机都没有。俄罗斯的技术底子应该还是在的,研发这么缓慢很可能是因为资金匮乏。

至此,俄罗斯销售方案“毫无希望”的原因也就基本明确了。因为我国已经靠自己研发出了成熟的产品,又何必再找俄罗斯要呢?如果俄罗斯在我国技术研发的起步阶段提出如今的方案,我们很可能同意,但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