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语·乡党》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朱熹《四书集注》于此处注曰:“朋友以义合,死无所归,不得不殡。”孔子交友注重朋友的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他认为人要遵循道义来行事,因此交友之道也需以义为原则。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交友、注重友情。《说文解字》里以“同志为友”释“友”字,告诉我们志同道合是古人择友的重要标准。先贤认为,“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若是交友得道,即使千里之远也可同心交好;而“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道不同的人,即使咫尺之间也不觉得亲近。

什么是交友得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诚心交友是看重道义,小人结交朋党是看重利益。北宋欧阳修曾撰文谈交友之道,指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在他看来,小人是没有朋友的,“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却不是这样,“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他们所持守的是道义,所践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是否符合道义,决定了友谊的纯度和长度。

公元1279年,当押送文天祥去大都的船只经过吉州时,有一个人偷偷地等在码头,上下打点以求与文天祥见面,下定决心“丞相往燕,千载亦往”。

他叫张千载,号一鹗,自少年时便与文天祥是同学兼好友。两人不仅才情相仿,而且意气相投,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双璧”。文天祥年纪轻轻便考取状元,此后平步青云。张千载却在考中举人后再未有所突破,一直在家乡以耕读为业。然而,他们的友情,从未因地位的悬殊受到影响。

作为南宋最后的孤忠之臣,文天祥此去,不过是一场早已注定的死亡之旅。张千载变卖了全部家产,亦随之北上。到大都后,文天祥被关押,张千载就在附近找了间房住下,“三年供送饮食无缺”。文天祥在狱中写下的大量诗文,也都被张千载暗中通过各种方式带出,其中就包括那篇铿锵有力的《正气歌》。

文天祥就义时,年仅47岁。张千载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为文天祥收尸,此后又历尽千难万险,将文天祥的遗物、诗稿送回文家。明朝李贽称赞他为“生死交情,千载一鹗”。

君子交友之道,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彼此认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哪怕面临起起伏伏的阻碍、相隔长长远远的距离,只因为志向相合、道义相投,却可使山海如咫尺,天涯如比邻。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郝思斯),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