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成就让人震惊,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该怎么治理一直是防风治沙领域烦恼的问题。

但是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却是出现一幅独特的景象,在沙漠的腹地,竟然开始出现绿洲的身影,除此之外,我国民众还在其中种植了土豆,并且获得了丰收。

对于生活在当地的民众来说,这几十年的治沙之路,完全是用双眼一点一滴的见证,双手一点点的堆砌完成的,而毛乌素沙漠的特殊,其实在一开始就显露了端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其他沙漠不同,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并非是依靠时间的风化作用,而是更多的被人类自身影响,如果往前追溯,这里曾经也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地带。

遗憾的是,唐末时期,毛乌素地界多次爆发战争,土地被破坏的非常严重,失去了防风固沙的能力后,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越发显著,结果变成了沙漠。

而前人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不得不由后人来进行弥补,但是在那个年代,对于沙漠治理的经验太过匮乏,根本无力抵抗风沙的侵袭,人类的活动范围也被不断压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个世纪也是毛乌素沙漠面积最大的时期,为4.22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毛乌素沙漠经过这么多年的扩张,已然变成了防沙工作中最难啃的几块骨头之一。

内蒙古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的牧民可谓是对此深有体会,深耕毛乌素沙漠19年,他们想出了很多别具一格的治沙手段,比如“树草兼种”等等。

陕西省在2020年统计相关数据,毛乌素沙漠榆林治理率来到了93.24%,每年的整体逆转速率更是来到了1.62%,这一明确的纸面数据也说明了治沙的成就斐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一位名叫郭成旺的老人还拿出了一组比对照片,分别是1998年,他和孙子在沙漠中行走,还有2020年,爷孙俩抱着一棵杨树,记录下周围的变化。

两组照片地点相同,场景却大变样,而这就是广大民众治理当地风沙的一个缩影,从遍地黄沙到记者需要特地找才能拍下黄沙照片,都要归功于他们的付出。

仅仅七十年,我们的劳动人民就战胜这片足足有1200年恶化历程的毛乌素沙漠,那么,这片沙漠到底是怎么一点一滴的变成绿地的呢?让我们自一位64岁老人的视角来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4年,当地成立了女子治沙连,席永翠就是其中一员,打个比方,她们就是第一批与毛乌素沙漠打“游击战”的成员,在她们的回忆中,黄沙是出现最多的东西。

当时他们在沙漠中支起营地,第二天就被沙子埋住了门口,只能靠着几把铁锹和自己的双手,埋头苦干,每天都不落下,70里路,她们从早走到晚。

不知不觉间,这个小队换了一任又一任,来到今天,已经是第14任了,现在的队长,也是席永翠的侄孙女,可以说,她们一家人,都为防沙工作鞠躬尽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名90后的小姑娘,从小就听着姑奶奶席永翠的故事长大,直到2012年,她接过了长辈手中的担子,成为了第14任连长,如今,这支治沙连的教育意义甚至更加突出。

在毛乌素沙漠治沙成绩传播出去后,有不少民众来到当地探寻他们的治沙故事,基本上每年都有10万以上,而面对镜头,席彩娥十分谦虚,她表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从零到一,跟从一往下开展的难度不同,大家真正该佩服的是她姑奶奶那一辈人,或许正是这样的谦虚实在,才能成就这支女子治沙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看来,这次治沙称得上是悄无声息,70年的数据一摆,就算是见证过了,但对于她们这些当事人来说,沙区860万亩流沙固定可不是这么简单的数据。

这背后,是长达七十年的接力赛,14任治沙队,无一不是为了治沙奉献一切,2019年,榆林市也由此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超额完成了当时的目标。

由于毛乌素沙漠有一半区域落在陕西,因此陕西全面治理黄沙的行动在其中起了大作用,比如在北部防沙区建立的1500公里防风沙林带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农家女子牛玉琴也是出色的防沙战士之一,她加入治沙行动的时间虽然要比席永翠晚,但成就却一点不落人后,在1993年,被联合国进行表彰。

1996年,牛玉琴受到联合国邀请,为防止沙漠公约组织进行演讲,可谓是将我国农户的开拓精神,传递到了国际舞台,产生了不小的积极影响,联合国也为此盛赞。

2020年,榆林市发布数据称,该地沙化土地治理率已经来到93.24%,这表明沙漠治理成绩喜人,且有可能将沙漠彻底驱逐出陕西,这在世界治沙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我们还要提到一位英雄,他就是石光银,1984年,中央推出治理沙地的措施,石光银得知后,毅然决然的开始搬家,来到了当地沙漠面积最大的一片区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般人都巴不得离沙漠更远一点,但石光银才完成了这次“最美逆行”,哪里需要治沙,哪里需要人手帮忙,他都牢记在心,并且提供相应的帮助。

他带着7名陕北地区民众,承包了25万亩沙地的治理,种植数目5300多万,也因此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还获得了60多个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陕西民众治理沙漠的手段,也自带他们的特色,那就是种植土豆,这种因地制宜的想法也展露了当地民众的智慧,甚至说还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

根据相关报道,毛乌素沙漠中的土豆能够每年产出1万多斤,这让不少人发现了商机,开始投资相关产业,而有了资金注入,工作开展自然就更加顺利。

可以说,本就行进在快速发展道路上的陕西民众,又提了一次速度,如果大家选在土豆成熟的时节前往当地,就能看到上万亩土豆成熟的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景象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这里真的是沙漠吗?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这些人数十年的坚守之路,曾经,他们也是没有经验的新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别看现在土豆长的欣欣向荣,但刚开始他们连当地适合什么树种都不明白,林科人员为了调查出当地的土壤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几乎将沙漠走了个遍。

经由多次实地考察,才能做到符合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甚至说总结出一套治理沙漠的办法,为其他地区沙漠治理提供宝贵经验,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步,其实背后都是千百次试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进行引水拉沙造田行动中,他们就从梯田出发,修建大坝和水库,最后才引动了水源,达成了用水、治沙的联动,不过,对于榆林市来说,这次从零到一,收获巨大。

治沙留下的经验不仅仅用于毛乌素沙漠的改善,还用在了城市本身的规划上,经过这次行动,榆林市在城市绿化工程商可谓是大变样,直接建成了一个长达100多公里的生态圈。

至此,榆林的生态格局形成,东边种枣树、西边种土豆,北方农业,南方养殖,而且,产业链的出现自然少不了工作岗位的增加,据了解,榆林市从事治沙企业已经有150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企业创造了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对解决民众生活压力可谓是立竿见影,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是预料之外的奇迹,又是预料之中的回报。

面对沙龄长达千年的毛乌素沙漠,一旦出现漏洞就会全线崩溃,女子治沙队、志愿者、农户,他们共同努力,完成了这个在当时看起来天方夜谭的任务。

现在,当地还建立起了沙地森林公园,开始由旅游业出发,再度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我们也相信,在一系列措施下,榆林市能够发展的更好,拿出更加完美的治沙发展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毛乌素沙漠的情况复杂,不能因为眼前获得的成绩而骄傲自大,最容易失败的节点,往往是距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虽然毛乌素的沙化率降低了,但还是存在问题。

比如绿化只是停留在表层调整,如果掀开一片土壤,地下其实仍旧存在不少黄沙的痕迹,这些潜在风险可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许可以这么说“我们只是开了一个治沙的好头”。

至于之后的路能不能走,走的好不好,还要经由时间去验证才行,而这段时间,或许又会出现下一个14任,但是,我们不会因此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将沙子变成土壤?这或许是下一个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即使答案要到百年之后才能找到也是如此,或许,也正如扎根当地的中科院院士张应龙所说。

“破坏生态太过简单,而治理却要花费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时间,人与自然如何达成和谐状态,这或许是沙漠教给我们的道理”,我们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递下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