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小时候看到毛主席的头衔里有“军事家”,以为和慈父一样属于“因为是领袖所以成了最高军事统帅”,是一种附带的责任,恭维和奉承。

而读了历史,才明白教员的军事家头衔是实打实的,也难怪红军里那些打神仙仗的军事家们依然对教员的军事水平称道不已。

最离谱的是,据教员自己的说法,他是到了陕北之后才开始看克劳塞维茨的。那也就是说,他在闽赣湘贵那些山沟沟里,是完全靠着自己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在打仗(最多靠三国演义),这难道不是天才吗?

关于这个说法,其实我看过很多版本,一是电视《长征》里,在遵义会议那一集,有这样一个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凯丰在遵义会议上对毛主席不满,狂妄滴说:“你毛泽东打仗有啥高明之处?无非靠着两本书,一本《孙子兵法》,一本《三国演义》。”然后毛主席就反驳说:“我说凯丰同志,那你说说孙子兵法一共几章几节?”一句话把凯丰给问懵了。

那么毛主席到底是不是照着《孙子兵法》打仗?或者说毛主席当时到底有没有看过孙子兵法?

关于这点其实有两个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说没看过。因为有人说毛主席是到了陕北以后才看过兵书,比如毛主席在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刚结束不久后,一次在《给叶剑英的信》中写道:“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在信的结尾毛主席特别强调: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二是看过。因为如果毛主席没看过,那就和他打的那些仗有矛盾,比如长征胜利前,从第一次反“围剿”开始,一直到四渡赤水等经典战役,毛主席多次运用了“瞒天过海”“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甚至“暗渡陈仓”等等经典计策,这都出自于古代兵书。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毛主席在1961年在广州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就说过此事,说起来当年凯丰在遵义会议上的事情,毛主席就说:“打仗哪能看着本本打,战况紧急,哪里还管什么兵法,通通都忘记了,打仗就要很快做出决策,哪里还能看那些书。”

从毛主席的这些话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他的战略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来源于战争的总结,而到底有没有看过孙子兵法,大概率在到陕北前是没看过的,充其量是读过三国演义。而毛主席真全身心地钻研《孙子兵法》,应该就是到了陕北以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对于《三国演义》,毛主席从8岁开始,甚至更早,就读过了,当时靠着舅舅送的一本《康熙字典》就可以阅读这些古典名著了,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更是爱不释手。

可以说,毛主席对《三国演义》的钟爱,不亚于《资治通鉴》,他在很多会议上,也常常是引经据典,用三国中的大量故事作为理论依据和例子,比如有一次毛主席说:“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他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选拔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要德才兼备。“要充分相信青年人,绝大多数是会胜任的。

我们再返回来说《孙子兵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孙子兵法》,毛主席在1960年和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谈话时,就说道:“你有没有看过我们2000年前的《孙子兵法》”,蒙哥马利就问:“是不是提到很多军事原则?”

毛主席自信地说:“有很多,一共13篇。”尽管那个外国人对这部兵书没什么兴趣,但可以看书毛主席确实是喜欢这本书。

回到开头的问题,既然毛主席当时很少接触到这些兵书,甚至说还没有看过《孙子兵法》,为什么在红军时期就打仗那么厉害?

我想原因有二,第一就是毛主席善于总结,毛主席曾说过:“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

毛主席从大量的战争中,一边总结经验一边积极创新,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打法。

第二就是天赋。如果说仅仅会打战就可以统领全局,那前方会打战的多了去了,徐向前,林彪,彭德怀,都是军事奇才。但领导全军,进行极其复杂的用兵点将运筹帷幄,毛主席在这方面的天赋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