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也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开拓者,为我党我军早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权倾一时的王稼祥,1962年的时候为何却被勒令搬出中南海呢?

王稼祥1906年在安徽省泾县出生,因为家里人的支持,他在那个穷苦的年代依旧读上了书,后来更是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大学附中部,也正是在这里,王稼祥接触到了新的革命思想。

1925年,王稼祥在学校开始担任学生会主席,并受周围爱国人士的影响,顺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又因表现出色,在组织的介绍下,获得了去苏联莫斯科学习的机会。于是1928年,19岁的王稼祥独自一人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联留学的日子里,王稼祥积极学习马列主义,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想让内忧外患的中国获救,马列主义是唯一的出路,因此他紧跟共产国际脚步,凭借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优秀表现,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其实“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并不是一个组织,也不是一个党派,而是对留学苏联,把共产主义带回中国的二十九人的统称。他们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

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王稼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中央苏区指导工作,并在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要职,做到了集党、政、军于一身的领导者,真正做到了“权倾一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王稼祥在早期革命时受过伤,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最后被任命为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经常参与到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当中。事实上,我党一路走来的很多重要决策,都有王稼祥身影。很多时候,如果不是王稼祥投出了最关键性的一票,后面的革命道路将大大不同,可以说如果没有王稼祥这一票,后面我党的发展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1931年蒋介石为了消灭红军可谓是下了血本,集结了超过30万的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袭击。而针对国民党反对派的这次围剿,我军召开了第三次反“围剿”会议,这次会议跟以往有所不同,我军已经准确掌握了敌方的实际情况。

在当时,毛主席认为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如果选择硬拼,会造成严重的伤亡,这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因此提出游击战。但会议上不少人都对这个战术嗤之以鼻,认为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完全就是在守株待兔,白白让国民党分头剿灭我军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听到这里,王稼祥却拍案而起,他认为毛主席的游击战术才是适合当下局势的绝佳战术,在敌我双方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只有避实就虚,通过游击战才能不断的寻找机会,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根本就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在绝境中寻找机会。

最终经过以王稼祥为首代表团的支持下,会议上才通过了毛主席和朱德等人的提案,采用了游击战术,避国民党主力,打其虚弱,从福建一路打回赣南地区,短短80天时间就歼灭敌军3万多人,缴获枪支1.26万支,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行动。

王稼祥对我党一路的决策究竟有多关键?他后期深受毛主席信任,和这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