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

今天的“学写作”和大家分享

近期《人民日报》中常见的

几个不同领域的概念

方便大家平时的阅读与写作

话不多说

快和“学习大国”一起积累吧!

碳普惠

个人碳账户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为了调动公众积极性,让大家在节能减碳过程中既付出努力又得到实惠,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应运而生。

  • 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针对公众参与减排的创新机制,让大家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可以得到激励。

  • 个人碳账户是碳普惠机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可视化每个人的减排贡献,帮助普通人算清“碳账本”,是为个人提供减碳激励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泸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碳普惠机制,公众的绿色减排行为可以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被量化、记录,生成自己的碳账户和汇总的碳账本。比如,选择公交地铁出行、进行垃圾分类等,都会被量化成减排量并记录在“碳账本”中。通过碳普惠平台,政府、企业都可以给公众减排行为赋予激励。

摘自:

无痕旅游

所谓“无痕旅游”,不是指完全没有痕迹,而是通过游客的努力,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倡导“无痕露营”出游方式。一些地方也陆续出台文件,倡导“无痕旅游”,并探索出一系列易操作、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
  • 对相关部门来说,要大力宣传推广“无痕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

  • 对个人而言,付出一点努力、养成良好习惯,就能让环境更美丽、让社会更文明。

摘自:

“先考古,后出让”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始终坚持考古先行,先于规划建设,先于土地出让。7年多时间,脚下千年文脉日渐清晰。得益于廓清了遗迹和文物分布,雄安新区建设实现有序、高效推进。

“先考古,后出让”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建设进度的兼顾。根据有关规定,建设单位拿地开发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需停工并承担考古发掘经费。在雄安新区,考古勘探发掘环节在土地出让之前进行,经费由各级政府承担,建设单位拿到的即为净地。“拿地即可开工”,既减轻了经济成本,又缩短了建设工期,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保障。“先考古,后出让”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也为新区建设腾挪了发展空间。

近年来,多地都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构建方面展开积极探索,把文物保护工作由“不可知”变为“早规划”。

江苏省南京市 城市建设中“先考古、后用地”制度落地见效,土地出让联席会议制度、项目审批部门联办机制等机制创新,压实了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责任。 山东省济南市 根据遗存丰富程度适当拉开探孔间距,发现文物后再进行重点补筛,有效节约时间、开支。 河南各省辖市 已全面出台“考古前置”改革政策性文件,全省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勘探项目数量由改革前每年约1300项,增加至每年1900项左右。
摘自:

今日份打卡海报

快分享给并肩战斗的

学习伙伴们吧↓↓

跟着人民日报学写作↓↓↓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大国”微信公众号。

来源:学习大国综合人民日报

本期编辑:梁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