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拉开帷幕,国共战争愈演愈烈。国民党军队,以蒋介石为首,企图在徐州附近与人民解放军决一死战。蒋介石不仅命令各部向徐州集结,还将在宿迁、睢宁的孙良诚所部一并调往徐州,并赋予孙良诚107军的番号。这一调令让孙良诚深感惶恐,他清楚,一旦自己的部队调往徐州,将陷入十死无生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良诚,出身西北军,是冯玉祥麾下的亲信将领,十三太保之一。然而,冯玉祥的西北军质量参差不齐,既有抗日名将如宋哲元,也有投靠日伪的汉奸,而孙良诚本人也属于后者。在抗战时期,他曾被部下诱导投降日军,为自己留下了一生的污点。

中原大战后,孙良诚回到天津隐居,随后前往汉口。由于八路军在北方活动,蒋介石利用失意军人打击八路军,派遣他们充当摩擦的先锋。当时,鹿钟麟担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孙良诚也被派往河北。由于手握无兵无权,鹿钟麟将河北地区赵云祥的一支民军改编成第一游击纵队,交给孙良诚指挥。然而,由于不是自己的亲信,孙良诚在权力上一度受制,相比同出身的人如石友三、高树勋,他显得更为无奈。

随着鹿钟麟的离开,八路军在敌后逐渐壮大,石友三因投靠日伪被杀,孙良诚的处境也变得艰难。为了生存,他被迫听从部下的建议,假意投靠日伪,暗中积蓄力量。抗战结束后,孙良诚成功积蓄起一批人马,但由于非蒋介石亲信,孙良诚的部队多次被缩编,最终只剩下4个团的兵力,以及一个暂编的25师的番号。

在睢宁驻扎期间,孙良诚所部一直在人民解放军的压制下,无奈之下只能派人与人民解放军接触,准备在适当时机起义。与此同时,华中分局也多次表示诚意,派人联络,并在孙良诚部建立了联络处。然而,孙良诚反复无常,多次以曾投降过日伪的理由拖延,担心解放后的清算。虽然多次有起义的机会,但都被孙良诚拒绝,直至老蒋一封信对他进行安抚。孙良诚感激戴德,将队伍调往淮海战场,再次要求起义。人民解放军认为孙良诚反复无常,拒绝他的起义请求,最终只能选择投诚。

孙良诚放下武器后,还受到人民解放军的特殊优待。然而,随后在与我党地下人员策反刘汝明的过程中,孙良诚再次反复,将人民解放军的联络人员送到南京请赏。最终,他在上海解放后被逮捕,于1951年病逝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