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第三次战役如何收场?战前筹划时,毛泽东、彭德怀都有设想。

1、意外的结局

1950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要求志愿军必须越过三八线作战的同时,明确此役目的是在开城南北地区寻歼几部分敌人,然后看情形休整,准备攻击汉城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于同月15日向军委报告作战构想,将战役任务线划在汉城、原州、平昌线以北地区。

对此,毛泽东表示同意,并特别交代:

“如感到攻击不顺利,则适时收兵,休整再战。”

当时,毛泽东强调的是一定要打过三八线,至于打过去以后前进到什么地方,并没有提什么硬性要求。他的基本想法是,如攻击顺利,可以向南深入得远一些,如不顺利,便适时回收。战役纵深大致限定在三八线以南、汉城以北数十公里有限区域内。攻不攻汉城、过不过汉江,都不在预先设定的目标范围内。

研究这段时间的电文还可发现,此次战役发起前,毛泽东与彭德怀之间曾就过不过三八线问题,电报往来频繁,而战役打响之后,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便大幅减少,这与前两次战役过程中毛、彭之间一日数电的情况大为不同。

这也反映毛泽东对这次战役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军事方面而在于政治方面。

他只是着眼于打破三八线在世人眼中的旧印象,而一旦此种印象已被打破,便可视为实现了战略意图和政治目的,尔后的作战行动可放手让前方指挥员相机处置了。

彭德怀筹划战役时对占不占三八线颇费一番心思。起初,他主张战役结束时即收兵回撤,三八线仍让美韩军占着,但不久便改变了这一想法,明确提出最后占不占三八线,要看战役结果如何而定。

他估计,如果这次战役歼敌较多,美军不仅可能不要三八线,而且还可能放弃汉城,退守汉江南岸。这一推测相当准确,与后来的战役实际发展进程基本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志愿军的行动,彭德怀始终坚持“稳进”方针,除强调三八线应予以占领外,对包括汉城在内的敌方纵深目标,则采取灵活策略应对:

敌军若放弃则夺取之,敌军若撤逃则相机追击之,敌军若固守(主要指议政府一线防御阵地和汉城)则停止进攻,总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可见,在战役筹划阶段,对于何时结束战役以及怎样结束战役,都是可伸缩的,留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2、彭德怀的担忧

在实际战役发展过程中,彭德怀作出的一个最具关键意义的决定,是果断结束这次战役。

1月4日,志愿军和人民军进入汉城,至此,第三次战役攻势达到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战场形势发展,彭德怀一方面决定再鼓一把力气,进一步逼退汉江南岸之敌,进占金浦、仁川,以巩固对汉城的占领;另一方面指示各部不可追击过远,对南逃之敌,尾追至水原即停止待命。

这时,汉城解放的消息飞快传开,中朝人民一片欢腾。平壤上空鸣礼炮致贺,北京群众上街彻夜狂欢。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祝汉城光复》的社论,称:

“汉城是朝鲜最重要的战略城市…汉城再度解放,使美国在朝鲜失去了战略的中枢”,并且提出极有鼓动性的口号:“前进!向大田前进!向大邱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朝鲜的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

金日成在下令平壤、汉城两地以240门大炮鸣放24响以示庆祝时宣称:汉城解放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胜利;要使美帝国主义认识,现在是他们从朝鲜滚出去的时候了!

面对这一情景,彭德怀表现出十二分的清醒和冷静。

据洪学智记述,彭德怀当时就坚决认为,将敌人赶下海,靠志愿军现有力量是办不到的。

其一,志愿军经过两个多月作战,极度疲劳,减员极大,需要补充休整。
其二,第三次战役虽然获胜,但未能消灭美军主力。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只是败退,后备力量仍然很强,技术装备有极大的优势,敌我力量对比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其三,志愿军战线迅速南伸,运输线已延长到500~700公里,加上敌机疯狂轰炸,运输工具缺乏,补给更加困难,部队所需粮食大部需要就地筹措,而当地群众余粮有限,难以保证需要。
其四,东、西海岸防御空虚,翼侧暴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三次战役中,敌人虽有既设坚固防线,但未固守,敌主力有计划南撤,如果继续贸然大步南进,敌人一旦从侧后登陆,实施南北夹击,很难保证不再出现仁川登陆后的情形。

3、第三次战役的结束

众人欢庆胜利之际,彭德怀却“害怕得很”,这在外人看来实在难以理解。然而,作为朝鲜战场上中朝军队的最高指挥员,彭德怀从胜利的表象中看到的却是“志愿军随时有遭厄运的可能”,这一直觉和所心使他忧心忡忡,以至达到“几天几夜睡不好”的程度。

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高级指挥员的识见和清醒。

杜平在回忆录中说,志愿军总部其他几个领导人都同意彭德怀的意见,没有分歧。

尚在前指的韩先楚也致电彭德怀指出:这次战役打的都是老骨干,前面作战的部队极端疲劳,困难太多。

三八线以南沿途群众跑光,敌人房屋烧了,粮食抢光,使部队吃饭、休息都很困难,体力大大减弱,加之后勤供应跟不上,前面部队急需粮食、弹药、鞋子等补充如不增加新的力量,仅靠现有的兵力,再发动大的攻势,显然是不可行的。

1月6日24时,彭德怀致电志愿军左右集团(纵队)指挥员韩先楚、吴瑞林和人民军第5军团方虎山军团长,令各部立即停止追击,原地集结待命,同时注意加强警戒和防空,防止敌人反扑。

该电还对各部进至指定位置后的工作作了布置。

7日夜,彭德怀召集中朝两军领导人开会,讨论下一步行动。

彭德怀指出:

从各种情况判断,敌人显然是在引诱我军继续前进,造成我军后方供应困难,东、西海岸两侧暴露,然后利用其海空军优势,再从侧后海岸登陆,南北夹击,企图重演仁川港登陆的故技。我们联合司令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钻进敌人的圈套。

8日,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报告第三次战役已经结束。

在这期间,中央军委及作战部对朝鲜战局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能有空军支援,或有两三万辆汽车运输,或马上能投入两个兵团的战略预备队,志愿军便可以继续向南追击,发展战役胜利;但是,以上条件当前一个也不具备,继续追击就是很危险的。因此,同意彭德怀停止追击、结束战役的决定。

第三次战役从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作战持续时间8昼夜,中朝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突破了“联合同军”三八线防线,占领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三七线附近,向前推进了80~11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役歼敌数量,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的记载是1.9万人。

当年军委作战部统计,共毙、伤、俘敌13009人,其中,毙伤敌5979人,俘敌7030人,美英军被毙伤俘者共1590人,歼敌数是三次战役中最少的。缴获各种火炮456门,缴获与击毁击伤坦克、装甲车54辆,缴获与击毁击伤汽车423辆,缴获量较之前两次战役也少得多。
志愿军此次战役战斗减员5039人,非战斗减员超过战斗减员,共9975人,其中逃亡、掉队、病送人数分别为1977人、3051人、3443人。

这反映了由于部队连续作战不得休整,疲劳程度增大,非战斗减员已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保持的重大问题。

4、战还是停?

在彭德怀向中央军委报告第三次战役结束的当天(1月8日),中国驻朝大使馆临时代办柴军武电告彭德怀:金日成首相拟于10日赴彭总处商谈尔后作战问题。

电报里,柴军武将他所了解到的情况作了预先通告:金日成认为部队休整时间不宜过长,有一个月就足够了;倘若休整时间过长,等到河川化冰,部队运动就困难了。

这表明,朝鲜领导人对彭德怀结束战役转入休整的决定是有不同看法的。

第一次战役结束时,也曾出现过朝方领导人对志愿军停止追击的决定表示不理解的情况。后经过双方商谈沟通,最后达成一致认识。这次,又发生了类似情况。

对彭德怀决定结束战役提出异议的不单是朝方,苏联方面也传来责怪的声音。

第三次战役发起时,彭德怀就致电毛泽东,转告刚取代什特科夫出任苏联驻朝鲜大使的拉佐瓦耶夫,通过朴一禹以质问口气一连串向中国方面提出10个问题,明显流露出一种不满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电称:

以上问题,经朴一禹解释后,有的已得到拉佐瓦耶夫的同意,有的则是由于翻译把意思翻错了而引起的误解。

为此,彭德怀要求聂荣臻物色一名水平更高的俄文翻译来前方,以避免因翻译不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其实,问题的根子并不在于翻译不当,而是双方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分歧。

5、斯大林的建议

1月8日,当彭德怀决定结束战役时,拉佐瓦耶夫再次提出更为强烈的质问。

他指名道姓地指责彭德怀“右倾”,说:

“哪有打了胜仗却不追击敌人的?哪有这样的司令呢?”

他坚持要志愿军继续追击,一直打到釜山,将敌人赶下海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话传到彭德怀那里,彭德怀不为所动。他对身边人说:

“不要管他,我对人民负责,错了我承担责任。”

在北京的苏联军事总顾问沙哈罗夫闻讯来到军委作战部,同样对彭德怀的决定表示不满。他与拉佐瓦耶夫一样,对志愿军打了胜仗后不乘胜扩大战果很不理解,指出这将给敌人以喘息机会,犯下丧失战机的错误。虽然聂荣臻一再解释,沙哈罗夫依然大摇其头。

恰在此时,斯大林给毛泽东来了一个电报,建议:

为了避免国际上对中国的责难,中国志愿军可否控制三八线以北及其两侧海岸,而令朝鲜人民军追击。

这里,斯大林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老道——他既没有像拉佐瓦耶夫、沙哈罗夫那样,对彭德怀的决定直接提出指责,也没有对朝鲜方面的态度公开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是以“避免国际上对中国的责难'”为由,提出了一个让中朝双方按各自判断各行其是的建议。

毛泽东于9日将此电转发给彭德怀。

6、彭德怀与金日成之争

1月10日,金日成在柴军武陪同下来到志愿军总部驻地君子里。

第三次战役发起之前,志愿军总部人员由大榆洞南移,经北仓里、玉泉站,于12月18日到达成川郡的君子里。从第三次战役起,志愿军总部(同时也是中朝联合司令部)就设在该地的一个矿区内。

当晚22时,彭德怀、金日成开始会谈,参加者有邓华、洪学智及柴军武。在此之前,彭德怀就金日成主张缩短休整时间,部队继续南下问题致电毛泽东,指出:由于部队伤亡很大,现兵员不足,供应极差,体力削弱,难以继续作战,必须休整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彭、金会谈内容有记录在案。

彭德怀首先向金日成介绍了志愿军现状,并对当前敌情作了分析。

他说:

志愿军入朝两个多月,连续进行三次战役,作战伤亡已达5万余人,另因病和冻伤逃亡约4万人,总共减员9.1万人。现运输困难,粮弹、棉衣、被毯运不上来,作战单位人员体力大为削弱,人员极不充实,急需休整补充,改善运输条件,以利再战。现在敌人在第一线兵力还有二十几万人,已在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布防就绪。
敌人在此线布防比退到洛东江布防好打,我军应进行充分准备,求得在下一战役消灭更多的敌人,不让敌军主力退集到釜山狭小地区,此点甚为重要。从各方面考虑,如不再消灭敌军七八万人,又无其他特殊政治事变发生,敌人是不会退出朝鲜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将敌人消灭在朝鲜境内,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办法。

金日成说:

志愿军是要休整的,但时间要尽量缩短。可先出动3个军南进,其余休整1个月再南进。

彭德怀回答:

这可能威逼敌人再放弃若干地方。但现在我军很疲劳,又未补充,没有汽车运兵,又无坦克和飞机掩护。我军以夜间徒步行动和敌人的摩托化部队竞赛,想在追击中消灭敌人是困难的,且过早压迫敌人退缩到半岛最南部的狭小地区,对我军下一战役分割歼敌也不利,会增加下一战役困难。

金日成说:

不能消灭敌人,扩大领土也是很重要的。

彭德怀解释道:

扩大领土不如首先消灭敌人为好,因为消灭了敌人后,自然就得到领土。目前中心的问题是争取继续打胜仗,消灭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说服金日成,彭德怀出示了毛泽东转来的斯大林的电报。金日成看后没有表态,而是打电话要副首相兼外务相朴宪永连夜赶来参加会谈。

于是,会谈暂停,彭德怀请金日成吃夜餐。

当夜,金日成留宿志愿军总部,住在彭德怀隔壁韩先楚住的小屋内。

夜深时,警卫值班人员向彭德怀报告金日成仍未入睡,其房间灯光一直未熄,彭德怀即拿出自备的安眠药,亲自给金日成送去。

11日,彭德怀接到毛泽东发来的急电,毛泽东来电所示内容,与斯大林来电表达的意思类似,都没有就是否结束攻势转入休整作出裁定,而是提出朝方可按自己的判断加以处置。

对于正在面对面做朝鲜领导人工作的彭德怀来说,这个电示为他提供了一个避免以“顶牛”方式处理问题的变通之法。

11日下午,朴宪永根据金日成指示赶到君子里参加会谈。

朴宪永在会谈一开始就肯定地说:只要志愿军继续向南进攻,美军就一定要退出朝鲜。
彭德怀反问:真的吗?如我军去追,美军一定会退吗?
朴宪永回答:真的,美军一定退出朝鲜。
彭德怀说:美军既然要退出朝鲜也好,这符合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所提出的要求。
朴宪永说:如我军不迅速南进,美军就不会退。
彭德怀又问:美军一定会退吗?
朴宪永答:一定会退。美军要找个借口,如我军不去追,美军不会退。
彭德怀追问: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朴宪永答:美国人民反对,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彭德怀说:这是一个因素,但今天还不能起决定作用,如再消灭美军3~4个师、5万~6万人时,这个因素就会成为有利条件。
再过两个月后,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力量要比现在大得多,到那时再根据情况向南进军。
朴宪永说:到那时美军就不一定会退了。
金日成插话:最好半个月内,志愿军有3个军向南进攻,其余休整1个月后再南进。

此时,彭德怀“情绪开始有些激动,态度趋于严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

你们过去说美国不会出兵,从不设想如果美国出兵怎么办;今天你们认为美国一定会退出朝鲜,但不考虑如果美军不退出朝鲜怎么办。
你们希望速胜,而又不作具体准备,其结果将会延长战争;你们把战争胜利寄托于侥幸,就可能把战争引向失败!志愿军休整补充需两个月,在没有相当准备前一个师也不能南进。如果认为我彭德怀的中朝联军总司令不称职,可以撤职,以至杀头!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金日成、朴宪永沉默不语,邓华、洪学智等在一旁也不好插话。

停顿片刻,彭德怀按毛泽东来电精神谈了朝方可按自己的判断自行采取行动的意见,他说:

既然你们认为只要我军向南进攻,美军就一定会退,我提议由仁川至襄阳以北的全部海岸线警戒和后方维护交通线,归中国志愿军担任,人民军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等军团共约12万人已休整两个月,归你们自己指挥,照你们的愿望可继续向南前进。美军如果按你们所想象的会退出朝鲜,我当然庆祝朝鲜解放万岁。如果美军不退走时,志愿军当按预定计划南进。

作战金日成、朴宪永均表示:人民军尚未恢复元气,不能单独南进。

彭德怀生气地说:你们去试验试验,经验教训也是宝贵的嘛!
金日成、朴宪永说:这不是好玩的,一试验就要付出好多万人的代价。
彭德怀说:你们刚才说,只要我军南进,美军就会退出朝鲜。你们这种前后矛盾的思想,我很难理解。

经过彭德怀反复说明和据理力争,金日成、朴宪永承认自己有速胜思想,表示既然志愿军未准备好,那就休整两个月。

12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报告会谈结果,称:金日成同意进行休整,停止南进。

几天之后,彭德怀去金日成处,与他再作进一步商谈,18日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日,彭德怀将商谈情况电告毛泽东,指出:

金日成和其他朝鲜领导人心认识到,仅靠朝鲜人民军单方面力量追击向南退却的美军和韩军,那是不可能的,是一种冒险行为;他们还声称,他们召开了党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中方提出的为准备今后的进攻而必须休整两个月的建议是正确的。

毛泽东将彭德怀两次来电都转发给了斯大林。

斯大林很快复电,指出:

“中国志愿军的领导是正确的”,“毫无疑问,真理在彭德怀同志手中”,并称赞彭德怀以那样劣势的装备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

斯大林还批评了拉佐瓦耶夫,不准他再胡乱发言,后来干脆把他调回国。

君子里的这场争论,反映了战争指导上两种思想的分歧。朝方领导人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希望一鼓作气解放全朝鲜,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如若真的照此办理,不仅实战中行不通,而且肯定会招致灾难性后果。

彭德怀以对战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战局发展前景的深谋远虑,不为各方面议论甚至指责、诘难所左右,坚持正确的判断,对避免战争进程因战略指导失误而再次发生逆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指出,第三次战役结束时的这场争论,是发生在盟友、联军内部同志间的争论。尽管中朝双方在认识上存在分歧,但能通过面对面的、开诚布公的讨论,最终达成思想认识上的一致。这表明,双方领导人是识大体、讲大局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