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句俗话,爹好死,娘难埋。

父亲去世了,前来帮忙的都是本家、亲朋、邻居,葬礼容易安排,主事的是自家人,偶有纰漏,也无妨。

但母亲去世了,需要按照严格的丧礼习俗,从病重前的通知、闭眼后的报信、烧倒头纸、成殓、火化、吊孝、祭奠、起灵、上路、入土等各个环节,都要尊重逝者娘家人的意愿,稍有疏忽,遇到强势的娘家人,丧礼上就下不了台,惹得村邻笑话,几年都抬不起头。

老话说,“姑娘出门九十九,还有娘家做后手”,说的就是死者为大的葬礼上,娘家人给她打气、撑腰,让辛苦一生的她,体面的离开这个世界。

为什么姑姑疼侄子能疼到骨髓,大概就是随着人到中年、老年,对生死看法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亲情更加珍视。

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只有娘家侄子,才能在葬礼上全程监督,率众人给予她最后一程的祭奠和送别,这种感情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娘家人的态度,在老家丧礼上,是最重要的,具有一票否决权。

在老家,曾见过一个大户人家的母亲举行葬礼,娘家人也是大户人家,兄弟、侄子、侄孙众多,那次葬礼排场很大,灵棚搭的有两层楼高。

主家请了两个大老执,一个在家里安排,一个专门对口娘家人,仔细商定正日子的祭奠流程,唯恐哪个环节安排不周,真是事事小心、时时在意。

正日子那天,娘家人来了上百口子,4个人抬着供桌供果,还自己带了4个唢呐手,阵仗太大了。

主家戴孝儿女孙辈提前出村口跪接,双方唢呐手互相呼应,吹了半天,然后郑重、严肃的走向灵棚;

祭奠当然更是长长的流程,因为娘家人多,24拜、九叩九拜,不一而足,祭拜时,唢呐手的哀乐不能停,如泣如诉、低沉哀婉,以示沉痛.....

那次老街正好逢集,娘家人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幸亏事先有沟通,不然宴席都坐不下,会闹出大笑话。

老家农村大部分的葬礼,还都是能按部就班进行的,但也有例外。

如果葬礼仪式准备的不好,比如棺材薄了、席面不好、流程不对,或者孝子生前不孝顺,娘家人想出口气,那场面就难看了。

一次,一个老太太和儿媳吵架,喝药死的。

娘家人闻讯后,是冷着脸来的,全程不发一言,孝子顿时就慌了(之前,请人沟通说事,也被拒绝)。

下葬时,娘家弟弟拜完姐姐后,端坐在正位上,叫几个儿子“打”,组织人把外甥、外甥媳妇痛打一顿,围观者众,谁也不能上前拉架,只能等娘家人打完了、出气了。

娘家人打完不孝之子后,声明从此断亲。

这当然是极少的个例了。

有的年轻人,觉得冗长繁琐的葬礼流程,没必要,太折腾人了,应该简化。

我却一直以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慎终追远、重视生死,是很必要的。

这是农村独特的制衡机制,确保老人最后的尊严。

仔细想想,农村的治理机制非常精巧和实用。

这些民间的传统礼节也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一部分,而依附于传统村落的丧葬文化,会随着乡村的逐渐消亡而消失,保护农村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根。

葬礼上的这些流程,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追溯,映射的是家风和民情,感怀的是对父母的恩情,大家觉得是么?

(谢谢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