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仅是我国的开国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与作家。他的许多不朽诗词,大家已经在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中学过很多,本文便不再赘述。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毛主席的文章写得如何。

说到毛主席的文章,我们一定《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名篇,这些文章在小学和初中都要求我们全篇背诵过,再加上毛主席的文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使得它们在我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已经到了脍炙人口的地步。

毛主席文章的行文、用词,再到所蕴含的革命精神,都达到了无数以写作为生的文人墨客都无法达到的境界。但我们在评价毛主席文章的时候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作为参考的价值并不大,至少没有下面这几个人的意义更大:

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以及他的两位“笔杆子”陈布雷和陈方。

毕竟,“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自己写的文章才能真正“接地气”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看谁的文章看得最多?答案是毛泽东。

1947年底,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所做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分析战争新形势——我军已经全面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解放战争在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需要解决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问题。

该文章对解放战争开战以来全国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于整个战争期间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政府统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此前解放军总部提出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提供了理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这篇报告发表不到一周后,就出现在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

这是他的老习惯,每当毛泽东有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者所做的报告,他都会把文章拿来仔细阅读一番。不光是文章,就连那一年初,国军大肆进攻并占领延安的时候,蒋介石也飞了一趟延安,在那里考察一番,看看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从后来的战争走势看,这个对手他根本就没研究透,而他自己却被我党研究了个底儿掉。

说回到这篇文章。在认真仔细地阅读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全文后,蒋介石不禁感慨,毛泽东真是个写作奇才。尽管这份报告是针对他蒋某人的,但报告不仅通俗易懂,还字字珠玑,让他这个敌对者看了都深感佩服。

于是,在陈布雷进屋汇报的时候,蒋介石把报告往桌子上一拍,对陈布雷说:“你看看,人家毛泽东的文章写得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陈布雷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本名陈训恩,笔名布雷先生,时任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侍从室主任等重要职务。

不过他最常做的工作,是为蒋介石草拟文件,也就是蒋介石的“笔杆子”,由于其文笔出色,写出过不少气势恢宏、激励民众抗日热情的文章,又被称作“领袖文胆”“总裁智囊”,甚至被称作“国民党第一支笔”。

我们十分熟悉的蒋介石庐山讲话《对卢沟桥事件的严正声明》中的名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就是出自陈布雷之手。

堪称是民国时期写手界的超级大牛、文坛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布雷

老蒋突然拿着毛泽东的文章说这番话,明显是在挖苦自己所写的代笔文章水平不够,堂堂“文胆”岂能咽得下这口气,于是也顶撞了蒋介石一句:“人家的文章可是自己写的!”

可见强如陈布雷这样的“笔杆子”,也十分推崇毛主席的写作能力。至于蒋介石,激情澎湃的庐山讲话却并非源于自己的思想,这种代笔行为是陈布雷所十分不齿的。

那么,堂堂的二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写个文章为什么要找陈布雷代笔呢?

一方面可能是蒋介石本身没有所谓的文采,却总喜欢模仿文人用那些曲高和寡的词,从而导致越绕越远,根本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布雷

笔者曾经读过《蒋介石日记》,里面的内容实在是非常晦涩难懂,比如在重庆谈判期间,评价对共产党可能采取的政策时就说:“对共方针,决予其宽大待遇,如其果长恶不悛,则再加惩治,犹未为晚也”。

谈到双方谈判毫无进展,用词则是“不能不为国相忍,导之以德,望能感格也。”对于如何解决与中共的分歧,“对共问题郑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使内外有所借口,或因此再起纷扰,最后惟有天命是从也。”

恕笔者才疏学浅,他这些日记里的用词放在国民党文件或者报告中,传达到国军将领那里,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他自己写的别人看不懂,就只能让陈布雷等人代笔,向外界传达的意思又未必是他的本意,这样就使得政令无法通达,严重影响国民党在工作中的执行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中)

而毛主席则不止一次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写文章,因为写作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提升工作能力的绝佳方法。

他认为,“写文章可以锻炼头脑的思考能力,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转化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写出来大家进行一下讨论,这样可以搞成在办事时比较谨慎的作风,提升准确性。”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党内的大部分领导干部都养成了写文章的风气。他们很清楚,写出文章来不是给自己欣赏或者留作纪念的,是为了要让党的政策得以落实,做到上传下达。

自己写好了,别人听懂了,事情才能够办好。我党能够一次次化险为夷、扭转战局,跟超强的执行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得益于广大干部干部对于政令能够准确传达和有效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另一方面则是,蒋介石没有毛主席那样刻骨铭心的底层经历,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基本认知和了解。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从湘潭到长沙,后来又追随恩师杨昌济先生再从长沙到北京,后来一路艰苦奋战,从井冈山打到延安。

在他的青年时期,接触最多的是基层的贫苦百姓。接触得多了,双脚真正站在了地面上,才能更接地气。

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成文字是非常鲜活的,与普通百姓之间没有距离。“文字要通俗,我写给工农看,工农看不懂怎么行?必须能让他们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而在成为中央领导人之后,曾经的经历让毛主席明白文风朴素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写文章要注重调查,实事求是,从群众的眼光去看问题,有群众观点,心里装着群众,也就是读者。”

还有,“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的,要想到对方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总觉得‘我多么高明’,要把自己摆在和读者完全平等的态度上。”“讲话要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不吞吞吐吐。”这些话好像就是说给蒋介石听的一样。

先不说《论持久战》这样的经典著作,就说《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这样的短文,让人读上去通俗易懂,情感还十分真挚,可以把正能量传达给每一个阅读它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毛主席

而《蒋介石日记》里面写的,在重庆谈判后,他对于毛主席的态度是“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仍以政治方法制之,使之不得不就范也。政治致曲,不能专恃简直耳!”

从后来的战争走势看,到底是谁绝无成事之可能?这,做文章以为自己古韵古风,一打起仗来腹内空空只能抱头血崩。

这一点就是蒋介石与毛主席最大的差距,说到底还是吃了“不说人话”的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