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菏泽小伙郭有才翻唱老歌《诺言》在网络受到热捧,其社交平台粉丝迅速突破千万。郭有才一个人凭借一首歌带火菏泽南站,把菏泽推成网红城市。在5月17日之前,菏泽南站广场每天都会涌入数十万人次的游客来听郭有才唱歌,为此,火车站门前铺上了柏油,站前的台阶也被修缮一新,站房上的站名灯牌也被再次点亮。(5月20日极目新闻)

岁月的分量,化作给养,并不中年的郭有才,机缘巧合地化作“怀旧金曲打天下”的草根偶像。那是伤春悲秋的感怀,是百感交集的况味。泛黄的直播滤镜下,尽是旧时的标志物,“往事不可追,只能被复刻”。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有才更像是一个“过往与当下”之间的摆渡者。他笔挺、老派的扮相,搭配古早品位的选曲、苍茫的声线,加之郑重其事的“台风”,所有的一切交织叠加,构成了谜一般的复合气质。分明与今时格格不入,却又恍若那么的应景贴合。

网络场域的悬浮感,素来是我们超越于生活重力的仰仗。各路直播间、短视频里,回忆与念旧,本就是极火的内容赛道。而郭有才的成功,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细节处的极致高仿与高饱和度的场景复制。选择在许久不停靠客运列车的菏泽南站开播,非常有心地放上一台上世纪的老款汽车布景,“气氛烘托到这里了”,于是深情款款的献唱,就非常意外又合情合理地“很搭”“很柔”“很丝滑”。郭有才的直播间,成了一个造梦空间,声音的牵引,指向了旧梦的沉吟。

就街头艺人、草根直播的一般标准而言,作为唱歌博主的郭有才,实在精致得“独树一帜”。那些精心营造的、饱经沧桑的“痕迹”,成了最好的扮相。那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特有的意象。在慕名而来、迅速增长的粉丝群中,31岁至50岁中年人是郭有才最主要的受众。“中年人的怀旧”固执而直白,许多人毫无抵抗地对郭有才式的“昨日故事”照单全收。郭有才的《诺言》里,映射了某些中年人曾经的自己。

庞杂混沌的互联网世界里,郭有才的一夜成名,不过是又一起耦合事件。郭有才是特殊的一个,又是如过江之鲫一般“类型化网红”中的普通一员。作为流量跑马竞赛的赢家,郭有才一跃成为顶流。这是算法的神话,更是草根的“造神”。在新的游戏规则下,那些落拓的流浪,那些不屈的逆袭,那些凡人的闪光,有了更大的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激赏”。似乎很励志,又似乎很迷惘,让不少刷到他的人如同被闪电劈中一般。

毕竟,如今的菏泽西站,已不再是郭有才的封神坛,而化作了各路主播“群魔乱舞”的大秀场……就如同所有的浮光掠影都会幻灭,文化符号意义上的“郭有才”,或许也是如此。(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文|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