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赵匡胤做了皇帝不久,在汴京城巡视,他乘坐御车,想看一看新的京城面貌和新朝政治环境中臣民生活的情景。

当御车徐徐驶过御街,驶上大溪桥时,突然“嗖”的一声,一支利箭紧擦御车飞过,直射悬挂在车后的黄伞。卫士大惊,急忙将御车围住护驾。赵匡胤安坐车上,无惊无恐。见惯了枪林箭雨的他,对一支箭自然视若无有,命车驾继续前行。此时文武官员闻讯前来阻驾,劝说赵匡胤回官,以免再有惊险。无奈,赵匡胤只得返驾回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子威严,车驾初出,就遭到谋杀。虽然谋杀流产,可是也引起了朝野的愤怒,都主张大肆搜捕,缉拿凶手,找出幕后主谋。赵匡胤坚决果断地制止,避免了一场扰民的大搜捕。

赵匡胤为何要放过刺杀他的人?

《道德经》中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契,是指契约。古代的契约分左右,持左契的人拿着契约向持右契的人取回所应得的财物。圣人手里拿着左契,而不去取回财物。这里就含有明明是自己有理,而不去找人辩解的意思。赵国胤这样遇人谋害而不去缉命凶手,而又制止手下人搜捕人犯,就是道心之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在这里老子是讲,有作为当作无作为,有事当作无事,不管大小多少的怨恨,对待怨恨要施之以仁德。善于报怨以德,是赵匡胤素有之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赵匡胤来说,这种以德报怨的善举还有很多。

后周朝有位翰林学士,叫李肪,是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亲自发现又来自栽培提拔的朝臣,他对世宗自然感恩戴德,忠诚无二。赵匡胤在后周统领禁军时,朝中人望已归赵匡胤,人皆归附。而李肪因效忠于世宗皇帝柴荣,极力维护世宗七岁的儿子恭帝,而不附赵匡胤。赵匡胤以和平方式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诏书宣谕:“宰相为原宰相,枢密为原枢密,军职为原军职,官位为原官位,副职为原副职,皆不改旧。”然而尽管如此,当时众朝官皆去宋廷上朝,独李肪不去,显示对后周感情深厚,忠诚依旧,而且对宋朝政权怀着敌意。

尽管这位有骨气的后周旧臣在新旧政权交接之际,以不附、不朝来表明政治态度,赵匡胤对他还是报之以德,让李肪多次出任权知贡举,后来又让他出任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周的三名宰相,其中就有那位名重一时的后周原宰相范质,此人号称清廉正直,是位不容人短,生性耿介的宰相。范质在听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消息时,急得手抓住王溥的手,嘴也咬出血来了,深诲虑事不周,决策失误。在赵匡胤举行禅代大典时,范质拒绝下跪以当众表示对宋朝的敌意。可是赵匡胤根本不介意范质的所作所为,仍以他为朝中首宰,直到范质年老病重,主动辞去宰相之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