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一个名为“耘兮小院”的花园在网上走红,

视频的主角是一位已经78岁的农民爷爷。

他在重庆山间的农村里,

造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庭院,

他用破烂的罐子、废弃的尿壶和电饭煲做花器,

一年四季都有鲜花依时节盛开。

小花园以外还有“大花园”,

站在庭院中,每天目之所及,

都是对面山林的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爷爷和奶奶在自己的花园中嬉闹

爷爷在山里住了四十多年,

现在已经是三代同堂。

这几年,全家人一起构思、一起劳作,

慢慢地改造了小院和屋子、

厨房和阁楼。

让这个村里的家,

变成了一个符合所有人需求的居所。

随着改造的逐渐完善,

小辈们也越来越频繁地回到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院在半山腰,上山的小路两旁栽满绣球

他们说,

在城市里待久了,回到这样的院子里,

所有的事情都会豁然开朗。

一条摄制组在初夏时节来到这个小院,

在满院的月季景色中,

和爷爷一家人聊了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园和自建的红砖房

小院称得上隐蔽,重庆山里的地貌本就高低错落,如果从主路看过去,只能隐约看到石头堆成的堡坎和几竿翠竹。但是顺着两边开着绣球的窄窄石阶一路走上去,一下子会豁然开朗:花丛包围着屋子,向阳处、背阴处,都种满了习性相应的鲜花。站在花丛里,对面就是一片青绿的山林。

“如果说狭义的花园,面积并不大,只有五六十平米。但是我们其实更愿意把对面的山景、整个大自然的风光,都当作我们的花园。”儿媳陈婷婷这样说。她和丈夫平时在重庆市区工作,现在越来越频繁地回到了乡下的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器都是捡来的破烂罐子,但是一年四季,都有轮转的花朵在盛放

院子里的鲜花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轮流开放。早春时节,是郁金香、洋水仙、雪柳,还有三棵高大的山茶,是四十多年前爷爷亲手栽下的;暮春到初夏,花园里开满了各类月季;盛夏时,可以看绣球,那条“绣球小径”会被蓝色的绣球铺满;秋天的时候,堡坎全部挂满粉白色的菊花,随风飘荡。菊花开完后,进入短暂的休眠期,很快是冬去春来又一年。

种花的花器倒是非常随意。废弃的电饭煲、破烂的罐头,还有捡拾来的尿壶,爷爷把上面的沿子敲掉,种上了兰花,长得还尤其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爷爷青年时期种下的三株茶花,是院子的骨架,已经默默陪伴这家人四十多年

他四十年前爱上了茶花,有同事弄了一株小芽给他,他小心翼翼种下,结果被家里养的猪拱了,“我说糟了糟了,心里太难受了。”后来他一直念念不忘,又去乡下扦插了三株回来。从此这三株茶花在院子里冬去春来,每年腊月后盛开。盛花期的时候,落花在树下积了厚厚的一层。爷爷爱这些山茶,一开始总舍不得扫。到后来堆得实在太多,才扫去烧掉,花灰滋养土地,成为来年花团锦簇的好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爷爷去山里“薅”来花材,插花装点房间

爷爷时常去家里对面的山林“探险”,他爱插花,又不舍得院子里的花,所以总是去山里“薅”。他插花没有门派讲究,全凭手感,“瞎插,但还是要讲究一些线条,给它弄出来有立体感,就像我以前在山上采了一支金刚藤,它的根子长得弯弯曲曲,插下来好像国画大师的画。还有叶子、还有虫吃的痕迹,我觉得很好,是自然的一种造型。”

花园和菜地挨在一起,现在种满了四季豆、豇豆,然后茄子、辣椒。“一辈子的农民,就算不种花,也是要种菜的。”所以一年四季,除了院中的鲜花,总有最时令的蔬菜可以吃。

一家人最近在山里租下了新一块的菜地,“耕种”成了生活里更重要的主题。日常的对话也变成了“XX品种的红薯很甜,我们去搞些种子回来种种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爷爷申请了一块宅基地,自己盖起了土墙房子。住了三十年后,土房出现裂缝破损,一家人把它推倒重建,起了一座红砖房。房子在半山腰,交通工具没法上去,所有的建筑材料,不管是砖、水泥、钢筋,全部需要由马驮上来,再被全家人整整齐齐地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设计图到动手施工,都需要亲力亲为

红砖房在山村里显得别具一格,很多人都因此猜测爷爷是不是有过海外的留学经历、学过建筑设计等等。其实都不是,陈婷婷说,“我们家没有人学过建筑设计,但那时想了很久到底要一个怎样的房子。”之所以选择红砖,是因为“我们家是周围都是山林,不希望建一个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子,这个房子在自然里一定不要违和。红砖不贵,拉来就能用。我们保留红砖的质感,然后做勾缝,看起来和自然的环境就很和谐。”

近几年,他们又在红砖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虽然没有专业人士,因为预算有限,他们也没有请专业的设计团队,但是全家都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了进来。设计图他们自己画,画得“鬼画符一样,只有自己看得懂”,施工现场再用砖块搭建模型,确认不会有差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村的厨房,也可以宽敞、明亮、清洁,已经成为一家人情感交流的场所

厨房的改造是一个重点,他们打通了以前的老灶房和主房子。农村的土灶房普遍光线不好,很容易显得特别脏,他们又在所有的房间里面增加采光。原来的墙体因为熏腊肉熏得很黑,他们用胆巴反复浸洗,又用了外墙腻子粉,加上水泥,让基底变得特别牢,然后再刷上了罩面漆。柴火灶油烟要多一点,这样操作很方便刷洗。

当时来帮忙的油漆工人问,反正是农村的厨房,为啥子墙要刷得那么白?“但厨房其实是一家人特别紧密活动和交流的一个中心的空间,厨房不是妈妈的战场,而是所有人都要参与进去,是一个情感的粘合剂。即使在农村,想美一点、亮堂一点,也完全没有问题,只需要一些小细节做到位就可以了。现在我们回来,待在厨房的时间比待在客厅还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阁楼,是小孩子的“游戏基地”

另一个改造的重点是阁楼。阁楼本来弃置已久,堆满了杂物,夏天特别闷热不透风。他们用老木板重新吊了顶,开了三扇老虎窗,增加了采光和通风。原本的墙上有一个圆形的风景窗,那是当年修房子时爷爷的想法,这次改造也保留了下来。“小孩子喜欢阁楼,改造后成了他自己的游戏房,每次回来都特别喜欢往楼上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家人聚在一起,翻看老照片

前些年,奶奶生了场病,病后变得有些多愁善感,每次要和孩子分别都会伤感。儿子儿媳因此增加了回来的频次。“回来总要找点事儿干,我们就开始改造小院,把家打造得更适合一家人居住。”

因为是家里的改造,他们不着急,许多事情亲力亲为一点点来。爷爷在茶花树下睡了四个月,守出了楼下空间的改造。有次陈婷婷出差,一个多月后,发现爷爷已经带着邻居把堡坎砌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爷爷奶奶在茶花树下,一起择山间刚摘来的笋

爷爷奶奶对生活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地面几乎永远扫不起灰尘,屋里屋外永远干净整洁。爷爷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是随时随地要找到事情来做,他总是忙着给院内的木头桌子上漆、或是用捡到的铁丝给燕子做巢……燕子窝就在屋檐下,燕子傍晚时分会来休憩,当地人认为是吉祥的好兆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祖孙一起摇桂花

上小学的孙子也享受进山里采花摘蘑菇的时刻。他跟着爷爷,一起寻找插花的花材;也在秋天的时候,和爷爷一起摇落院中桂花树上的星星点点。“我就是一个农村人。”他有时候会颇为自豪地跟其他小朋友这样说。

“回来吃得好,睡得香,能干两碗饭,平时在城里是打工人,但不管你心里有多少事,有多大的压力,回来之后会很放松,感受到晚风、看到云霞,看到满院子的花。天天鸟叫把你喊醒,只要坐在院子里面,就会很释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农村它不再是以前的农村了,基础设施已经做得比较好了,但凡花点心思,打造一个稍微舒适一点、更符合使用需求的空间,其实不需要花很多的本钱在这个上面,但是你需要用心。”

陈婷婷又提到,家里的小朋友曾经写过一篇作文,让她印象深刻。作文主要关于这个小院的改造,以及把破烂的罐头器皿都用来做花器的巧思。那篇作文的末尾落了一个句话,叫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你需要自己去做,你才能够实现自己想要获得、完成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