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印度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只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而不能被称之为一个国家。在古代大多数时间里印度是分裂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也许有人会说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我国民族融合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如今的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在上古时代是山越民族聚居的蛮荒之地,然而如今这些地区和中国其他地区使用着同样的方块字。如果用印度和中国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如今的印度仍有14种官方语言,英语只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用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话说“英语在其他13种语言中起着连结的作用”。这里提到的14种语言只是被印度宪法明确规定为官方语言的,事实上印度全国一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较大语种就达33种。至今印度卢比上还印着二十多种官方承认的各地区语言,这其中包括梵语、巴利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等,南部居民几乎都不会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语。和印度的语言体系一样复杂的是印度的宗教体系: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印度国内复杂的民族、语言、宗教体系加上种姓制和贫富分化导致的巨大国内矛盾使印度其实一直潜伏着分裂解体的危险种子。事实上印度这种地区文化差异巨大的现象可以说是古已有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印度人种的划分历来聚说纷纭。目前最受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他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地中海人、迪纳拉人、蒙古利亚人以及北欧人。作为如今印度主体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属于地中海人种,不过他们并不是印度最早的土著民族。大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现了灌溉农业和城市建筑。目前人们发现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两个遗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人口规模均在4万以上。创造这一文明的是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他们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如今达罗毗荼人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总人口约为2.17亿,不过他们并不是今天印度的主体民族,由他们所开创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是今天印度文明的主流。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印度河文明突然销声匿迹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一种古文明突然消失呢?目前最具说服力的说法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侵入印度河流域导致该地区的文明消失: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开始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开创印度河文明的达罗毗荼人。今天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就被视为是雅利安人的后代而非这片土地原来的主人达罗毗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雅利安人用种姓制奴化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这样一生为奴的达罗毗荼土著就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就此种下了各种族各民族之间心理隔阂的种子。在种姓制度中担任祭司的婆罗门位居第一等级,主要由国王、官吏组成的刹帝利只位居第二等级,这种过于强大的宗教影响力削弱了世俗王权的作用。在种姓制下中央朝廷派遣的官僚无法凭借中央王朝的权威对当地施行有效管制,直接控制当地平民思想的寺庙和婆罗门才是平民所敬畏的对象,这样作为中央集权的基本行政制度——流官制就无法有效实施,而中央的最高权力则被由地方上的世袭贵族和祭司分割瓦解。印度的地形气候条件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在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印度被山脉、河流、沙漠等天然地缘屏障分割为四大区域:北部毗邻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区;由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构成的北部平原区;南印度的德干高原区;东高止山至科罗曼德海岸与西高止山至马拉巴海岸的滨海地带。这四大区域之间被天然的地缘屏障所阻隔,因此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而在作为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区又由于塔尔沙漠的阻隔作用使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这两大核心板块无法像地缘关系紧密的长江、黄河流域一样经过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渐走向分离和对立之路。事实上印度河流域如今大部分位于巴基斯坦境内,而当初印巴分治是以宗教为依据的,也就是说作为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实际上早就被伊斯兰文明同化了,而这种同化得以实现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印度河流域与东部的恒河流域在地理上的阻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雅利安人之后马其顿人、大月氏人、突厥人等外来征服者一波接一波来到印度,千百年来印度人似乎已习惯了各种不同的征服者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次大陆绝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分裂的形态呈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之上的,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唯一大体上统一南亚地区的孔雀王朝的疆域达到了420万平方公里,将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纳入囊中,比今天的印度还要大,可即使如此孔雀王朝疆域的最南端也只到达今天的迈索尔一带,至于印度半岛最南端地区直到近代英国人到来之前从未被纳入印度文明的覆盖范围。统一了除迈索尔以南的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孔雀王朝一共只存在了130年,更何况孔雀王朝的统一是通过长期的战争形成的,事实上在孔雀王朝早期的56年并不能视为一个统一王朝,而在孔雀王朝灭亡之后印度次大陆彻底形成了支离破碎的政治版图。在此之后只有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这几个王朝实现了北印度的区域性统一,绝大多数时候连这种区域性统一都无法做到,长期以来北印度与南印度放佛就是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穆斯林建立的莫卧儿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孔雀王朝后少有的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南印度的王朝。然而莫卧儿王朝不是印度的本土王朝,这个由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建立的王朝在入主次大陆后并没将印度打造成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在地方上存在着大量名义上臣服于莫卧尔帝国却保持实际独立性的土邦。这些土邦说白了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国中之国,当莫卧儿帝国国力鼎盛之时土邦王公们自然只能俯首称臣,问题是在专制皇权政体下帝国的国力难以长久强盛——开创之君故去后国家往往在一个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君主手中日益走向衰败。这时土邦王公们还会听命于帝国的号令吗?与此同时印度教底层民众因为遭受沉重的压迫,因此和莫卧儿帝国之间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莫卧儿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致力于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然而公元1658年继位的奥朗则布推翻了阿克巴确立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始推行对非穆斯林的迫害政策。奥朗则布的行为诱发了锡克教徒和信仰印度教的马拉特人的起义,1674年马拉特人宣布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奥朗则布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上是失败的,不过他个人的军事能力还是很突出的,所以他在位时期还能通过军事手段平息各地起义,然而等到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印度就彻底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18世纪50年代莫卧儿王朝所能控制的领土只剩以德里、阿格拉为中心的一片地区,与此同时朝廷内部的权力倾轧也愈演愈烈:从1707年到1837年莫卧儿王朝的皇帝在权臣的操纵下被随意废立,以致于连续换了14人。地方上则形成了马拉特国家、锡克教徒国家、孟加拉、奥德、海德拉巴、卡尔那提克、迈索尔等割据势力。作为最大割据势力的马拉特国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这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土邦组成的联盟型国家,内部各邦彼此之间实际上仍是相对独立的。可以说这时的印度完全就是一盘散沙,这自然会吸引外来势力的觊觎:1738年伊朗国王纳狄尔沙率5万大军入侵白沙瓦,次年伊朗人攻破德里城,屠杀居民两万人,抢走价值7亿卢比的财富。10年后阿富汗国王阿赫迈德沙·阿卜达利又布纳狄尔沙的后尘入侵印度。在此后的十多年间阿富汗军队先后12次入侵,其中多次到达德里。阿富汗人对印度的劫掠破坏程度比伊朗人更大,兵连祸结的印度遭此反复洗劫后已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马克思将当时印度的乱象称之为:“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了,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特人摧毁,马拉特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摧毁;而就在大家混战之时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英国人登陆印度时他们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印度本土的封建主势力抗衡,然而印度内部的混乱局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为英国人提供了天赐良机。尽管英国人的武力不足以征服所有印度王公,但印度王公彼此之间的矛盾却是英国人可以利用的。英国人利用印度王公之间的矛盾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而印度王公在彼此争战之际也希望能得到作为外部力量的英国人支持。英国征服印度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个王公都采取军事征服手段的,其实更为常见的办法是:通过驻军和订立条约使印度的土邦王公成为自己的附庸。英国会与同自己结盟的土邦订立条约:英军驻扎该国担负防御任务,由该国负担全部费用,该国在外交上需要接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监护。接受这样的条约就意味着承认对东印度公司的依附关系。英国就这样通过外交手段得以兵不血刃征服印度绝大部分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像印度这样一个大国是难以用武力征服的。尽管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得以掌握更为先进的技术装备,然而印度毕竟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战略纵深,真打起来绝不是能轻易征服的,然而英国人通过利用印度的内部矛盾进行渗透从而成功实现了分化瓦解的效果。然而这招就不适用于中国了:中国自秦始皇起就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时代,但相比印度仍可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和印度莫卧儿王朝一样是一个外来王朝,但有清一代两百余年其实是在持续不断汉化的:清王朝使用汉语、汉字,政治体制上也延续自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以来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除了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外这基本上就是一个高度汉化的王朝。当西方列强入侵时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平息,反而因为外敌的入侵更加使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系变得更加团结。中国无论如何衰败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清末美国驻华公使芮恩绅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年终报告里曾说道:“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无疑是昏庸的,官员也是无知的,但他们的人民却拥有狮子般的气概。他们勤劳而质朴、聪慧而向上,一旦拥有有力的领导一定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近代史只是一段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吗?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不能说这个时代就完全只有屈辱,因为与此同时还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斗着。事实上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于列强的淫威: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刘永福的黑旗军先后参与中法战争和台湾抗日;冯子材在镇南关大破法军;刘铭传在基隆战胜法国将领孤拔;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一行前往西沙群岛巡视,在永兴岛升起中国国旗,以此宣告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尽管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击外来侵略的战斗始终面临着武器装备技不如人的问题,但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意味着中国具有天然广阔的战略纵深,即使反击外来侵略一时受挫,那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战略空间以换取时间,同敌人进行长期的持久抗战。正是中国广阔的战略纵深和中国人民自发的抵抗成为了中国避免像印度一样完全彻底沦为殖民地命运的内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史上没像印度一样完全彻底沦为列强的殖民地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外因:英国殖民印度时是举世无双的“日不落帝国”,当时印度所面对主要就是英、法两大列强,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后实际上已扫清殖民印度的最大障碍。相比之下中国所面对的却是一群列强:1900年中国遭遇了日、俄、英、法、德、美、奥、意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的武装侵略。这固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危机空前的时代,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因为视中国为肥肉意欲染指分羹的列强实在太多反而使中国被完全占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列强之间本就是利益的勾结,没任何交情可言。谁都不愿看到其他列强通过对中国领土的占据而强大起来,因为这将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美国作为列强中的后起之秀不希望中国彻底沦为其他列强的殖民地,而是作为一个门户开放的市场,因为这对美国最有利。日、俄两国则对中国的东北地区包藏祸心,谁也不愿对方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获利过多。列强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坐到一起商讨瓜分中国的问题,所以列强彼此之间的矛盾牵制也是中国避免完全沦为殖民地命运的客观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