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阿勒泰》,有种莫名的亲切和陌生,亲切是因为这里讲述家乡新疆的故事,陌生是这里并不是我熟悉的新疆。这部剧看似远方旅行,其实在讲疆二代的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阿勒泰》被剧中牧民草原画面打动的人们,渴望在都市外找到阿勒泰牧场这样的诗和远方。

可是,一年又一年在牧场长大的疆二代牧民二代,却从少年开始,就准备离开,去更发达的大城市发展。

疆二代文秀,想去北京实现作家梦。

游牧二代巴太,去青岛学习,渴望实现赛马梦。

是奔赴远方还是回到家乡,在美丽的阿勒泰同样逃避不了这样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伍尔夫之梦,文秀的出走与回归

故事是从文秀开始的。

打工女孩文秀,在乌鲁木齐赚不到钱准备回家,不忘扶正作家伍尔夫的相框。

成为伍尔夫这样的作家,就是文秀的梦想。

文秀是一个疆二代,她妈妈张凤侠是从江苏来新疆的知青。

满脑写作梦的文秀在乌鲁木齐餐厅同事中,显得格格不入。

本地女同事嘲笑她作家白日梦。外地男同事帮她要遣散费,却吞了200元。

被迫回家的文秀,人回来了,心还在外面。

她帮搬到夏牧场的妈妈要账,账没要到,倒把牧场的人都得罪了,语言不通,不了解牧民的生活习惯。

她在集市陪着头脑不清醒的奶奶,自己却跑去网吧给编辑写信,回来发现奶奶丢了。

她胆子很大,敢和村里人都怕的苏立坦说出想法,不能固守传统,一切都会改变。

她就像一个阿勒泰的闯入者,没有真正融入家乡,还想改变这里。

她的心在伍尔夫那里,在文化之都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年的夏天,文秀也在渐渐改变。

她看见哈萨克牧民爱马好像朋友,他们每年夏天都要遵循传统,转场到水草丰美的夏牧场居住。

她听见澡堂里,女人们唱古老的哈萨克民歌,好像带着圣歌的光芒。

当妈妈和她遇见可怕的草原狼,看着很凶的苏力坦大叔用猎枪救了她们。

她看见一向洒脱的妈妈带着爸爸的骨灰盒到初见爸爸的仙女湖,大哭一场。

她发现阿勒泰的牧民,把信誉看的很重。亡者没还完债,就不下葬,否则会不安心。

村里人一边笑她丢了奶奶,一边帮她搭帐篷。

渐渐,她开始融入阿勒泰的游牧生活,心里有了沉默的草原,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邻居。

她甚至还有了心中的马上少年,他是苏力坦的儿子巴太。

一个和她一样从外面回到家乡的年轻人。

巴太也喜欢她,这个和他一样有梦想的年轻女孩。

在夏牧场,文秀尝到了人生的欢欣与苦涩。

巴太为救文秀,亲手射死了心爱的马儿踏雪,远走三年。

文秀再次离开阿勒泰,为成为作家努力。

三年后,文秀再次回到阿勒泰,她不再是那个被迫回来的女孩,而是一个日渐沉稳,找到自己写作使命的作者。

文秀写阿勒泰,写她感受到的真实生活。再次回来,她想起妈妈的话,你可以不认同他们的习俗,但你不要高高在上去改变他们。

原来一心远走的文秀,发现阿勒泰的生活,人和人,人和自然的相处,才是她灵感的源泉,是写作的出发之地。

家乡就是作家老师告诉她,要想好好写作,就要去爱,生活和受伤的地方。

阿勒泰就是李娟心灵的房间,就像女作家伍尔夫那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梦想之地不一定在远方,也许就在你出发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赛马之梦,巴太的出走与回归

马上少年巴太和文秀一样,正在为梦想努力。

他是一个渴望离开家乡的牧民二代。

他的梦想是带着自己心爱的马,一起登上赛马的最高领奖台。

那个夏天,哥哥去世,他被迫回到牧场,爸爸要求他回牧场接班,管理一个当地挺大的羊群和马群,

“爸爸一个人养那么多羊,骆驼和马,我先帮他一段时间,就回马场,马场有五年合同。”

巴太是牧民的孩子,有更多家庭的压力,他想走出牧场,似乎不容易。

巴太,不像文秀是家乡的闯入者。他是草原之子,过哈萨克节日,拿赛马冠军,弹奏民族乐器。

巴太的归来,有两个必须现实问题,一是爸爸要他彻底回来,管理牧场。另一个,爸爸要嫂子改嫁给他,他来照顾哥哥的孩子。

和文秀追寻梦想的个人冲突不同,牧民二代巴太,面临家庭矛盾,还有游牧传统和现代生活的激烈冲突。

哥哥不在了,爸爸老了,家里的牧场需要有人帮忙。

爸爸遵循传统游牧人的生活,牧羊,转场,打猎,很多习俗。

可是走向现代的牧场,不能养鹰,猎枪要上交 ,就连转场也不再走传统的仙女湾小道。邻居甚至不再骑马,开始开摩托。

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巴太,深知爸爸热爱游牧生活方式,可他自己心里又有一个赛马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夹在传统与现代缝隙中的巴太,就这样敢想敢做的汉族女孩文秀吸引。

文秀说出他想说的话,传统未必一直是传统,一切都会改变。

可是,当他和文秀表白,正打算更进一步,却面临两难的困境,为救文秀,被迫射死心爱的马儿。

他的梦想好像跟随马儿远去了,于是,他先负起责任,重回马场支付赔偿,然后训练赛马,和过去一样又不一样。

三年后,当马场合同到期,日渐沉稳的巴太,发现当初拼命离开的家乡,一直在心里想念,那里才是承载马上梦想的地方。

牧民的儿子,天生就习惯马上的生活,赛马也许是一种走向世界舞台的竞技生活,但回到牧场,逐水草生活,或许也是马儿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牧民的儿子巴太,回来了,回到那马儿可以更自由奔跑的阿勒泰牧场。

巴太的回归,也许告诉我们,梦想不一定和原本的生活背道而驰,他们可以合二为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小卖部,见证了文秀和巴太的离开和回归

文秀妈妈张凤侠的小卖部,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汉族与哈萨克族,不同的生活和睦相处。

这里也见证了文秀和巴太的离开与回归。

文秀离开,去追逐她的文学梦,到大城市见世面,找到自己的写作土壤,就在自己生活的牧场。

她回到草原上的小卖部,发现这里最包容自己的奇思妙想,给她最丰沛的生命灵感。

巴太离开,去追逐他的赛马梦,去养马,赛马,培训,找自己梦想的马场。

结果,他回到小卖部,见到最爱的家人和心爱的姑娘,他发现游牧生活,就是滋养马上梦想的地方。所以过安检的时候,他没有扔掉小刀,骑着马回到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凤侠的小卖部就像她这个人,尊重哈萨克族的生活法则,在夏天跟他们转场,给他们记账相信他们的信誉。

哈萨克游牧人的生存法则,有的也许已不能被现代文明接受,比如转场要走古道,不能再养鹰,不能有猎枪。

但他们还有一些古老的文明值得尊重,和自然和谐相处,夏季转场,建构信誉,尊重生命,比如马和羊,骆驼,不重买卖更重相处。

这个新旧生活桥梁的小卖部,在剧中,就是让传统游牧生活和现代文明自然交融的地方。

也是文秀和巴太,可以自由选择出发和回归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后面

看完《我的阿勒泰》,很多人向往阿勒泰,那个象征诗和远方的地方。

可对于很多疆二代,疆三代来说,他们的远方不在脚下的土地,而是离开新疆,到更中心的地方去,也是新疆人常说的口里。

因为这个旅游者眼里的远方,或许意味着偏离中心的边远地区,物质贫穷,文化薄弱。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疆二代,牧民二代,去过更发达的城市,回到新疆家乡。

蓦然回首,原来自己的家乡,和自然那么近,人和人松弛又真实,生活更自在从容。

这些恰恰是内卷盛行,内心迷茫的都市人匮乏的。

或许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家乡慢慢生活,长成一棵大树,像剧中的文秀一样样。

想去阿勒泰的人啊,也许你的家乡,其实也是别人的远方?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

@怡居城市,一起探秘,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