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差异化需求及结构性供需不足水果进口量额持续增长 主要是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对水果及水果制品的消费升级需求,比较典型的就是车厘子、榴莲和椰子。2023年从进口金额看,我国水果主要进口品类为鲜榴莲(67.2亿美元)、冷冻榴莲(10.4亿美元)、鲜樱桃(26.5亿美元)、香蕉(10.8亿美元)、山竹(7.3亿美元)、椰青(5.8亿美元)等,以上品类占我国水果进口总额的7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供需失真?苹果价格大幅下降 2023年苹果产量减产,开秤价格比较高,小编老家的河北青龙,苹果一二级收购价格都到了3.2-3.5左右,要知道在大减产的2018年也只是卖了3块钱一斤。目前,这批贸易商每斤的亏损已经到了1.5-2块,损失可谓惨重。今年由于开秤价格比较高,贸易商不敢收,造成果农大量被动入库。果农相比于果商对市场的敏锐度较差,不能灵活地调整价格,一味抗价导致现在价格近乎崩盘。按理说,苹果减产,消费也不至于差到贸易商1.5-2块钱一斤的苹果都走不动呀,那么看来还是供应数据和消费出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大白话讲一讲苹果及水果供需消费的这点事(1)关于水果进口要知道我国苹果的进口是非常少的,而且进口的价格也是高不少的,大家在商超或电商平台可以看到,主要是新西兰、美国以及欧洲的苹果,其实口感一般,主要是味道和视觉的差异化。我们进口总体水果的总量是持续增加的,特别是大樱桃、榴莲、椰子这几个国内非优势品种或季节性互补的水果产品,进口量持续走高。椰子我们国内需求量是25亿个左右,而国内目前生产只有2.5亿个左右。榴莲更是在海南刚果开始试种,产量只有千八百吨,与上百万吨的需求量而言杯水车薪。2块钱一个的苹果无人问津,100多块一个的榴莲排起了队,归根到底是消费升级及结构性供需不足的问题。禁止水果进口,可能对国内苹果、香蕉、芒果等消费有所帮助,但是估计作用不大。同时进口是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开大门做生意,不能随便掀锅。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就需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学老美,动不动制裁,那样朋友只会越来越少。东南亚地区的热带水果确实具有区委资源优势,双方做贸易,也必须得让对方赚到钱。我们向他们出口大量工业半成品及工业品,也只能买他们的农产品和资源,在搞点旅游输出,大家都赚钱,才是真的好,否则一方就会越来越不平衡,争端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中国在走向金融强国,人民币要国际化的道路上,也必须要加大进口,让世界上各个国家能够从中国赚到人民币,用赚来的人民币购买商品,这样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就走的更顺畅了。(2)关于苹果消费苹果的质量确实差异比较大,非优势产区或优势产区管理跟不上的,苹果的口感差异非常大,严重影响了一般消费者对苹果的口感印象。同时,苹果的品种非常集中,70%以上是红富士,消费者没有了新鲜感,反倒是被富士苹果淘汰的国光苹果,我从电商平台买了一些给同事吃,同事觉得新鲜好吃。但是国光的市场规模已经很小了,线下销售渠道都没有了。我们也许要接受,特别是富士苹果这个品种越来越老了,就像红富士取代了国光和黄元帅一样,苹果市场也需要新的品种,新的王者获得市场的认可,取得一定的规模。走出来农村,在大城市的生活基本上吃不到好吃的苹果,但是我可以迟到各种柑橘、芒果、阳光玫瑰、猕猴桃、车厘子、椰青、榴莲,去年夏天我至少吃了20多个椰子。就像我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成长和父母的日渐苍老一样,红富士苹果也真的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