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蚌埠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反响。由于我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巨大,其安全管理问题,已成为蚌埠市民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管理办法》如何顺利起草并印发?政府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如何落实?新旧小区如何补上停车充电设施建设留下的缺口?如何推动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居民正常充电电价如何得到保障?

近日,本报记者带着百姓关心的问题,走访了部分小区,与物业负责人、小区居民、社区书记等进行了交谈,并来到负责《管理办法》起草和具体执行的相关职能部门,采访了业务科室的相关负责人。

——编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位推动

一杆子到底直击“症结”

枕戈待旦、秣马厉兵,这是三四月份以来,市应急局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人王勇的工作状态。

据介绍,南京“2·23”火灾事故发生后,为深刻吸取教训,预防和减少我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发生,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市迅速响应、周密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省安委会一季度督导,决定由市应急局牵头起草制定《管理办法》。

惠民生、创幸福。《管理办法》在起草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贯彻“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以“拼”的意识、“干”的自觉、“实”的导向,拉高标杆、迎难而上,以实绩实效推动办好这件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

3月1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市应急、消防、住建等部门,多次以“四不两直”方式,暗访督导多个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工作,实地察看楼道内是否存在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及充电等情况,详细了解小区内电动自行车停放专用区域、充电设施、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系统等运行情况。

消防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草单位确立了“疏堵结合、破立并举、全链条治理”指导思想,重点围绕政府与部门职责、充电桩建设、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充电电价保障四个方面展开,直面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的痛点、难点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特别是在认真推进专项整治“车不入楼、车不入户、杜绝非法改装、禁止飞线充电”等刚性措施的同时,站在广大群众的角度,谋划增建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制订充电价格优惠政策,着力构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从征询意见到形成草案,再到进一步修正,历经一个多月的努力,4月上旬,经市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管理办法》以市安委会名义正式在省内率先印发。

全链条治理

探索电动自行车治理蚌埠路径

如何确保我市市场销售的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如何有效整治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乱充电等消防安全“顽疾”?如何确保长效治理?

《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行业监管职责,大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以疏堵结合的办法,在涵盖电动自行车使用的所有场景下,形成工作闭环,织就了一张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治理网络,借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

“目前,我局有三个科室分别负责新建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区域的规划审批和验收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在规划之初,要求开发单位在新建小区时,需按照一户一车位的原则,100%设置停车位,倾向于在敞开位置进行规划设置。在做规划验收时,会重点关注喷淋设施、消防栓、防火墙的建设是否与规划一致,目的是在源头上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的难题,从根本上清理乱停乱放发生的土壤。

电动自行车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是关注的重点。记者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近期,该局向全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希望电动自行车经营者坚决落实好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以底线思维执行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此外,近期,该局重拳出击,密集开展各类检查、抽查行动,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无照销售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充电器等配件产品行为,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守住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如果说上述两个部门是从源头上堵“缺口”,那么住建和消防等部门在中下游环节展开“疏导”。

市住建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各县区物业部门正接受各级政府安排,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一小区一策”的原则,分类统筹、分类施策,督促解决电动车自行车停放车位补点建设的问题。同时,规范物业管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引导居民安全文明充电。

记者从市消防救援部门了解到,我市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整治目标,如杜绝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等行为,确保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的消防安全等。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和使用行为,并主要针对电动自行车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以及在高层民用建筑内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整治查处。

市消防救援部门、市公安局等,还将根据需要,配合城管、村居(物业)等部门对飞线充电等不安全行为开展联合整治清理。应急部门要发挥安委办作用,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参与联合督导检查。

为加强统筹协调、压实责任,市安委办、消安办还将把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全市安全生产督导考核、季度“赛马”,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强化“一盘棋”的治理理念,遏制电动自行车“乱象”,促成文明“归位”。

先试先行

不断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既有住宅小区如何补建停车充电设施?老旧小区如何补建充电桩?已建成停车充电设施的小区如何加强管理?如何确保充电桩执行居民生活合表电价并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管理办法》出台后,不少小区积极响应,先试先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也找到了答案,为其他小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龙河新城停车棚自费安装,执行居民生活合表电价并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近日,记者在碧桂园黄金时代C区看到,工人们正在焊接钢管,安装电动自行车停车棚。“这段时间,我几乎都会来到小区协调、督促。”解放街道大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艳婷介绍,该小区于2021年分三次交付,因故未建设电动自行车停车棚,车辆只能停在架空层里。《管理办法》出台后,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等先后多次与物业、开发商进行协调,由开发商出资,在开放地带建设7处停车充电棚。“停车棚拉膜即将完成,尽快投入使用。”李艳婷说,原本在架空层内停放的车辆将全部移到棚内停放。

对于既有住宅小区,《管理办法》要求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利用小区内零星场地和空闲地块,统筹规划部署、满足安全规范、加快建设交付。而老旧小区改造、新建住宅小区则应把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设施一并纳入建设方案。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将从中受益。

记者在治淮街道光明街社区负责人任芳引导下,来到有20余年房龄的东城嘉园小区。小区内整饬一新,几位老人正在休闲设施上惬意地聊天,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整排崭新的停车棚。“以前,没有停车棚居民们意见很大。”任芳说,没有停车棚的时候,拉线充电、车辆乱停放等现象屡禁不止。后来,社区抓住老旧小区改造的时机,按照“能建尽建”原则,制定改造方案,与改造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满足了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需求。“你看,我们小区还安装了智能设备。”任芳自豪地说,一旦发生火灾、楼道内发生乱停放的情况,智能设备会第一时间发出报警声,并将信息立即传回物业工作人员手中的设备,方便下一步处理。

此前,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不少小区的集中充电设施为第三方免费安装,存在一定程度的电价高,充电量不足的问题也是导致飞线充电、推车入室充电的根源。针对于此,《管理办法》规定,住宅小区内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生活合表电价并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经营者本着微利、可持续、居民能接受的原则,合理确定充电价格,且应当明码标价等。

曹山街道马村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龙河新城属于回迁安置小区,原有车棚不够用。“这段时间,A1、A2两个区建设了十几个充电车棚。”据介绍,该小区并没有采用第三方免费安装的方案,而是自筹资金,装上国家电网的配电箱,执行的是居民生活合表电价并实行峰谷分时电价。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小区业务会拿出了积攒多年的办公费用,剩余则有物业兜底。记者在该小区走访中看到,边角地带基本被利用起来,已看不到飞线充电的情况。

他山之石

纳百家之长提供现实“样板”

为落实4月6日市长办公会议要求,市安委办将在全市设立18个试点单位,后期将择优召开试点推广工作现场会。各县区参照市级做法,逐步推广。已建成停车充电设施的小区如何加强管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些问题在“样板”中都能找到答案。

“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请勿将电瓶车推入电梯里。”近日,在天湖国际小区,为验证有效性,保安将一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口进行演示,电梯发出警报,始终未将电梯门关闭。这种黑科技是“智能化电梯阻挡系统”。目前,我市鼓励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单位安装智能化电梯阻挡系统,避免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进入电梯。据柏庄春暖花开小区物业负责人潘文强介绍,自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以来,该小区新安装电梯梯阻“门卫”40个,配合集中停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杜绝了车辆上楼的问题。

未用电梯阻挡系统,琥珀新天地小区也将电动自行车阻挡在小区之外。“我们实行严格的人车分流。”该小区物业负责人徐红,指着一长排看不到边的车棚告诉记者,骑车的小区业主专门出入,将车停放在小区两侧,然后步行进入小区。当然,特殊情况也会区别对待。“我们非常支持!”一位正在停车的小区业主告诉记者,人车分流后,她可以放心地让孩子在小区里玩耍。对于停车位不够的情况,下一步,物业谋划在该小区5米红线内建设充电桩。

明珠社区一“增”一“减”,改变了车辆乱停乱放的现状。原本小区架空层和楼道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群众意见多、安全隐患大。为此,该社区着力打造“一楼一主题,一栋一特色”的楼道文化,见缝插针,将架空层和楼道改为微议事、微讲堂、微共享、微环保、微童趣等场所,变“杂乱脏”为“整洁美”,成为居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同时,增加车位,大大减少了电瓶车进楼栋和私拉电线充电现象发生。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与安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我市在安全管理上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从推广智能化电梯阻挡系统,再到实施人车分流和增加停车充电设施,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更加智慧,管理者的决心更加清晰和坚定。然而,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也并非难如登天的难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需要每一个人对规定的自觉遵守和维护。

(来源:蚌埠日报社 记者:谢勋章 编辑: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