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近日,云知声正式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月16日,云知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启动会成功举办,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领导,海淀区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裴丽红,海淀区人力社保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科长桑参,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导易江燕,云知声董事长兼CTO梁家恩等出席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博士后工作顶层设计着手,持续推动博士后工作的改革创新,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作为科研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区域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其为我国的高技术人才与企业搭起了桥梁,是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对集聚博士后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启动会上,云知声首先介绍了其在AI领域的研发方向与创新成果,并就博士后工作站建站培养招生方案作详细汇报。未来三年,工作站将聚焦大模型技术领域研究与创新,专注模型架构的优化与算法革新,旨在加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性进展。

云知声董事长兼CTO梁家恩指出, AI 2.0时代,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尤为关键,引进博士后人才,将有力推进科技前沿研究和产业化。他表示,云知声将从流程制定、人员选聘、培养考核等多个维度积极发力,为科研人员提供稳定支持,助推产学研深度新融合。

作为云知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联合培养导师,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导易江燕强调了中科院自动化所与云知声紧密合作的重要性,并对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合作表示期待,她希望能够以云知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依托,双方携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成果转换。

海淀区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裴丽红表示,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是企业培养高端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关键举措。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海淀将提供政策和平台支持,以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基础。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领导表示,建章立制对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关重要,它为选拔、培养和管理博士后提供了规范性框架。同时,他强调了加强博士进站选育的必要性,他表示,博士后人才的表现和科研成果将直接影响工作站声誉,因此,必须精心挑选,确保工作站能够迅速在科研 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据北京市人社局2023年6月发布的《关于公布北京市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园区分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名单的通知》显示:截至2023年6月,北京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计155家,其中,信息电子、软件、人工智能类16家,海淀区仅7家。作为北京市海淀区第8家获批的人工智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知声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8年起连续六年上榜CB Insights全球人工智能独角兽榜单;拥有2个省部级研发创新平台(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参与建设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北部湾自然资源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自2018年起连续5批参与承建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承担北京科技计划3项;先后获得北京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奖项。

云知声一直坚信“技术源于学术”,在深耕关键技术的同时,其始终不忘投身产学研事业,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方式,加速AI尖端人才培养,推动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目前,云知声已与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携手探索产学研新模式。此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既是云知声以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AI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标志着公司在科研领域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未来,云知声将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支持作用,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提高公司自主研发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带来更广泛的技术革新和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