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辑室的编辑把“林彪”这个词条内容呈交给黄克诚将军来审查。这本书既然作为百科全书,里面词条的撰写就颇有定性的意思。其他参加过革命的高级将领都写得十分详尽,而林彪这个词条却写得十分简单,只是对他的人生履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颇有“无字碑”之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

黄克诚将军看过之后,紧皱眉头说:“林彪这个词条不能这么写,这么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没有办法对后人交代的。假若如你们所说,林彪一点功劳都没有,他又是如何当元帅的?”

编辑室的人为何这么写林彪,他们有着怎样的考虑?黄克诚又是如何修改“林彪”这个词条的,同时期的老革命又是怎样评价林彪的?

黄克诚的赤诚之心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段时间的人们喜欢将已经丑化的事情进行美化,也热衷于用一个错事来遮蔽所有优点。黄克诚对这样的风气可谓是深有同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

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辑室的编辑沟通时,就曾说过:“你们这样编书会遭世人唾弃的。林彪有功也有过,他对党和国家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他在革命发展中的功绩也是不能抹灭的,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在此之前,黄克诚就在坊间发现了人们对林彪的评价过于极端,他看到这样的言论,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深表痛心。他强调:“林彪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有目共睹,这一点无论他健在与否,我都不会改变这个观点。有些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显然是违背历史,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黄克诚对友人回忆道,林彪在革命时期,非常喜欢对毛主席提建议,两个人经常会擦出别样的火花,虽然他有的观点看起来很是荒谬,但是林彪的行为却极为可贵,这是他在履行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他敢于向党组织表达自己内心的疑惑,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共产党应该鼓励与提倡的,不能对此进行反对和打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

在那样的情境下,黄克诚敢于站出来帮助林彪说话,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他能够依据史实,不愿趋同,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这足可以见他刚正不阿的骨气。

对于林彪的功绩到底该怎么写,黄克诚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土地革命时期,林彪从部队连长开始干起,最高升任到了红四军军长。他跟随毛主席和朱老总一道,在战场上创造了诸多奇迹,他是我们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名战将,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红一军团在土地革命时期,打了很多非常经典的战役,为推动革命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

诚然,那段时间,毛主席和朱老总是领导,林彪跟着总指挥,率领红一军团和红四军打了很多漂亮的战役。黄克诚若有所思的想到:“土地革命时期,我在红四师担任政治委员,林彪指挥我做过一次战略转移,让我率部队到达金州地区。临走之前,我还提前来到林彪所在的驻地,向其请教部队到底该怎么摆阵型。”还有一点不能遗忘,就是土城战役是林彪指挥的,那场战役红军虽然没有获得优势,但是为大部队做出了一次有益尝试。

其次,就可以写一下抗战时期。这就要说到林彪指挥的经典战役平型关大捷,这场战斗的胜利意义非凡,不仅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也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的信心,很好的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八路军的高大形象。

当时林彪是115师的师长,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有聂荣臻和罗荣桓。到后来,进入了特殊时期,有的人又拿平型关战役出来说事儿,说这场战役本不该打,这个是严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

当然,这场战役也有经验教训要总结,按照毛主席的观点,我们同日本人作战要凭借智慧,尽量少一些正面战斗,这样容易把我们比较薄弱的老底拼掉。但既然这场战役胜利了,我们要肯定,然后将这场战役的影响发扬光大。

最后,要说一下解放战争时期,从1945年冬开始,解放军刚进东北只有10万多人,三年后,也就是1948年12月,部队整体翻了10倍,达到100多万人,并在东北建立了一个基数庞大的革命根据地。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有利局面,这和林彪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林彪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军领袖,我们在写他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能抹杀其对东北解放区的贡献。要不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会让西方国家看我们笑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中的林彪

黄克诚特别指出,编辑室的同仁在编写“林彪”这个词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的功绩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结。比如说,林彪和陈云、罗荣桓等同志一道,解放了东北,后来又入关指挥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一带,再后来又解放了中南地区,可谓是所到之处都插上了红旗,战斗力非常强,这和林彪对这支部队的调教密不可分。

在写林彪所犯的错误上,黄克诚补充道,对于这种情况,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随波逐流,被带偏了方向。

林彪在土地革命时期向毛主席提出的“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且不论林彪说的这句话的对错,就当时的党内环境而言,一个前线将领敢这样和党的领导人说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现在来看,这样绝对是应该积极鼓励的行为,如果党内干部都不说不做,这不利于党的发展和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应该鼓励党内同志勇敢提出自己的建议,若是错了,可以及时调整,正确的话就吸收借鉴,何乐而不为。也正是林彪的这个疑问,毛主席亲自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予以回应。

至于建国后林彪所出现的问题,这和之前的性质完全不同,那是一个能让国家毁灭的严重错误,是不可饶恕的。林彪在罪行暴露后,迫不得已坐飞机潜逃,后飞机坠毁,致使他当场离世,他自己给自己的生命做了个了结。这个事情,黄克诚强调,编辑室的同志要真实客观的进行还原,力图让后世能够更直观的了解这段历史。

黄克诚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重新回到党中央后在多个岗位担任要职,为国家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虽然他在特殊时期受到了林彪的打压,但是他并没有介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

在面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辑室的同仁时,他能够抛出客观公正的见解,引导他们正确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和正确看待一些历史问题,这种态度不仅让“林彪”的这个词条能够更为完整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也让当时从事党史研究的人们有了极大的积极性,他们愿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来挖掘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黄克诚的讲真话,敢于质疑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他对“林彪”词条撰写这件事上,还在其他事情上有着充分的展现。

据理力争,敢于谏言

1945年9月17日,刚结束抗日战争的重庆暗流涌动。毛主席在结束与蒋介石一天的会谈后,回到了住处。他在处理工作时,收到了刘少奇同志从延安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主要为时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撰写的有关目前局势和未来军队作战目标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重庆谈判

黄克诚建议,希望中央能够调配10万元精锐部队到达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点的考虑:其一,就是毛主席可以边与蒋介石进行会谈,我们军队也要做好万全之策,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备战;

其二,以东北地区为依托,建立东北根据地,派军事素养过硬的领导人去东北统筹大局,这样在未来与国民党的博弈中,可以有自己的大本营,从而更好支援后续战争;

其三,除东北的解放区外,还要向南蔓延,建立以晋、绥、察三地为一体的战略根据地,建立以鲁为核心的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优势力量,消灭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

其四,为顺利推进以上三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从山东建立3—5万人去东北,华北可在必要时支援3万-6万人去山东,以实现各根据地人员的均衡。

毛主席看到后,脸上洋溢出满意的笑容。在他看来,开辟东北根据地也是准备筹划的事情。既然黄克诚提出来了,就可以进一步推进接下来工作的计划。黄克诚的这次提议也让他进入了毛主席的视野。

黄克诚是一个极其有个性的高级将领,在此之前,他多次因和中央观点不同而遭遇降职处理,有时候打了胜仗他也会因为言辞过激而被处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极其富有个性,敢于仗义执言的高级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

两天后,毛主席亲自给黄克诚回电,他表示完全同意其提出的四点今后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不久后,中央就向全党发布《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电文,明确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有计划的将各地精锐兵力向东北派遣。

令黄克诚意想不到的是,这次进军东北的重任落在了他所带领第3师的肩上。他在接到中央下达的任务后,第一时间召开干部会议,详细部署后进军东北的事宜。他强调,此次进军东北要遵守两条准则,其一要做好后勤保障;其二,就是带够作战军备,切不可有侥幸心理。

11月,大部队来到辽西,此时的辽西大地,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地上看不到任何东西,战士们都瞬间领悟了黄克诚的良苦用心。25日,大部队顺利到达中央指定地点,即锦西地区的江家屯,顺利完成了中央下达的战略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

黄克诚的到来,令东北联军的领导人林彪十分高兴,因为他那段时间一直谋划在锦西高桥打一次大型的歼灭战,但是一直受限于兵力不足的问题,迟迟无法推进。第3师的到来,缓解了燃眉之急。黄克诚对此却深感忧虑,他认为,目前国民党的势力较强,我军应该选择避战的策略,把建立东北根据地提到战略层级的最高层面。

26日,黄克诚再一次给延安的毛主席发去急电,电报中详细汇报了部队目前在东北地区遇到的问题。中央对黄克诚提出的建议非常重视,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

2天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回复黄克诚,说其提出的建议非常中肯,他们会对东北局接下来的动向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黄克诚看到后,很是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与其他领导人

建国后,到了人生暮年的黄克诚仍旧没有失去革命时期的赤诚之心,多次在关键时刻对一些敏感性的人和事情发表自己真实见解。“林彪”词条修改建议这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就回到了故事开头这一幕。

一幕幕历史事件的发生足以证明,在决定事件走向的关键时刻,黄克诚的远见和谋略都被中央予以采纳,并在推动革命事业的进程中起了奇效,成为共产党能够统一新中国的必要条件。

在黄克诚看来,一个合格的革命者应该具备独立精神和见解,不能一味的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才是对革命事业应具有的精神。这个一身“反骨”的黄克诚,在革命发展进程中的多个关键时刻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大将

我们回顾黄克诚的一生,他多次逆流而上,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真理、讲真话,即便身处逆境,他仍旧坚持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初心,坚持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做符合实际的大事,多次挽救革命事业于水火,为革命中军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赤诚之心,值得后世的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