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享年78岁。遵照他老人家生前的遗愿,北京医院的医生对遗体进行了解剖。

所有参与解剖的医生都不会忘记那天所见的场景,白布之下盖着的是怎样一副让人敬畏而又心疼的身躯。瘦弱到几乎皮连着骨头,多处还未及愈合的伤疤,若不是他的脸上依然保持着熟悉的慈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副躯体居然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悲痛的是,周总理的主要器官全都沾染了癌细胞,也就是说他人生最后那段日子一直在承受巨大的痛苦。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会见外宾、处理政务。

周总理少时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而后更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那么周总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究竟是如何度过的?他又留下了哪些遗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支持周总理的老铁们,请在弹幕打上支持,让我们向一生为民的周总理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为国家奉献一生,晚年被病魔缠身

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走一些弯路,我国也是如此,也曾经历过一段混沌、痛苦的阶段,那场长达十年的风波直接让我国经济倒退十几年。

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那一特殊时期,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以至于连许多日常工作都无法顺利展开。但他还是尽力为国家挽回损失,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建设,为此他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受苦受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周总理

可以说,周总理后来之所以会落下那么多病根,很大程度上都是前些年高负荷的工作所造成的。长期不规律的作息再加上不注重饮食,周总理的身体其实早就亮起了红灯,但他始终把个人健康问题放在工作之后。

1975年9月,周总理接待了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团长伊利耶·维尔德茨,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接待外宾。当时周总理的状态已经特别差了,医生强烈建议他卧床休息,另派人员进行这次会面。但周总理依然坚持要亲自接待,最后医生给他打了止疼剂,这才勉强走完了整个流程。

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周总理始终神情自若,让人丝毫看不出他是个病人。可只有那些熟悉他情况的医生知道,周总理每时每刻都在承受巨大的痛苦,只不过他一直暗暗忍受,从未向外界透露过半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来到1976年,周总理已经无法正常进食了,他的身体迅速消瘦下去。与此同时,他体内的各种病菌迅速繁殖,充斥了他整个肠道,继而蔓延到了许多重要器官。由此引起的腹部肿胀一直在折磨着周总理,他几乎每天都要靠大量止痛药来维持清醒。

在此之前,周总理已经先后接受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可依然无法让他的病情好转。用医生的话来说,周总理的身体就像一台过度磨损的机器,简单维修或者更换零件已经起不到太大作用。

但医生们还是在不断进行尝试,只要能让周总理减少痛苦、好受一点,那结果就是值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眼时间来到了1月5日,周总理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他的妻子邓颖超连忙赶到医院。这对相爱了57年的恋人就快到了分离的时刻,邓颖超整日守在周总理的床前,一步也不肯离开,往往到了凌晨才返回住处休息。

周总理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生活了整整20多年,可因为重病周总理已经许久未归家了。邓颖超每日往返奔波,一直期盼着丈夫归家的那一天,可那一天似乎已经成为了奢望。

1月7日,周总理的各项生命体征忽然趋于平稳,整个人的意识也清醒了许多。他的主治医师吴阶平像往常一样观测各项指标,可当看到周总理竟出人意料好转的时候,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欣喜,反而多了几分沉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吴阶平并未说出心中的想法,大家都为周总理的情况感到高兴,守了好几天的邓颖超也于当晚离开了医院,回到家中休息。可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永别,这对互相扶持着走过一生的革命伴侣,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当天邓颖超离开医院后,周总理罕见安稳地睡了一会。可到了晚上11点多的时候,周总理突然睁开了双眼,还叫来了他的主治医生吴阶平。他表示自己的状态已经有所好转,让吴阶平把旁边看护的人员派去照顾其他病人。

说完这句话后,周总理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继续睡觉的意思,反而两眼一直望着门外的方向。值班的护士发现了他的异样,询问他是否有事情要交代,可周总理只是摇了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周总理的情况有所好转,只有吴阶平脸上的担忧之色越来越重。作为医生他知道,这很可能是到了回光返照的阶段。

抢救无效泪潸然,未能相见留遗憾

没有人注意到的是,周总理在那个夜晚曾无数次望向门口,每看一次眼里的光便黯淡几分。那是一个沉重的夜晚,也是周总理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夜晚,他什么都没有说,却让人们感到万分悲痛。

第二天,值班医生张佐良像往常一样来为周总理检查身体。当时各项仪器的指标并未有任何异常,可周总理的脸色却异常难看,呼吸也渐趋微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佐良当即就意识到出问题了,他立刻向门外大喊:“快把所有主治医生叫过来!总理的情况不太乐观!”

闻言后,各大科室的主任纷纷奔向周总理的病房。与此同时,周总理的心跳开始出现紊乱,先是突然增长到140,然后又迅速跌破70。更可怕的是,周总理当时已经几乎失去意识,张佐良随即准备实施插管抢救。

按照以往的规定,在实施任何手术或抢救操作之前,都要先征得周总理本人的同意。可当下情况危急,张佐良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先是用一根橡皮管清除周总理鼻腔内的积痰,然后一次次为周总理输送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人都在盯着仪器上的数值,一下、两下,氧气被源源不断输送进去,可周总理的心跳速率始终没有恢复正常值。所有人都暗暗捏了一把汗,张佐良更是紧张不已,他甚至没有感受到手臂传来的阵阵麻木感。

可最终他的努力还是没能挽回周总理的生命,随着周总理的心跳逐渐趋近于一条直线,泪水也从许多人的眼中溢了出来。

但是几位主治医师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用尽各种方法开始对周总理实施抢救,可周总理的心跳再无任何起色。刹那间整个病房陷入了死寂,一些女护士忍不住开始轻声抽泣,随即悲伤的情绪溢满了整个房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位主治医师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便默默开始拆除周总理身上的所有仪器,此举一下子把众人拉回了现实,随即便有人嚎啕大哭。因为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完全来不及赶往医院,这也成了周总理人生最后时刻的一大遗憾。

当天早上8点,邓颖超的秘书赵炜接到了医院警卫员打来的电话:“总理的情况很不好,现在正在抢救,请你们务必尽快赶过来!”

赵炜听完后心里咯噔一下,她立刻和邓颖超一同赶往医院,同时她心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车上,赵炜只是说了一句周总理情况不好,邓颖超的心里顿时就沉重起来。她一边让司机开快一点,一边在心里默默为周总理祈祷。很快车子抵达了医院,邓颖超大踏步冲向周总理的病房,可等待她的唯有一具白布下的遗体。

一瞬间,所有幻想化作巨大的悲痛,邓颖超扑在周总理的身上放声大哭,久久无法起身,最后还是赵炜边抹眼泪边搀起了她。

周总理与邓大姐携手走过了无数艰难岁月,却没能再见最后一面。也许周总理当晚无数次望向门外,就是在期盼妻子的身影,可这种缺憾再也无法弥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毛主席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后,同样悲痛万分,可因为种种原因,毛主席并未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

此举让民间生出了巨大的误解,认为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间有着某种矛盾。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周总理病情恶化的同时,毛主席其实也躺在病床上无法动弹。

就在周总理去世几天前接受最后一次手术的时候,许多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员以及国务院负责人都陆续赶往医院进行了探望。毛主席虽未能亲自前往探视,但他一直密切关注周总理的情况,并且让警卫局副局长张耀祠亲自前往医院值班,目的就是第一时间获取周总理的相关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周总理病情持续恶化,毛主席也曾不止一次指示治疗组尽全力救治,殊不知当时的他已经自顾不暇。身患重病的毛主席已经无法站立,更别提下床走路了,基本上每天都得躺在病床上。而且毛主席当时也无法正常进食,每天都只能通过鼻孔内插入的食管来摄取一些极稀的液体。

百万群众齐相送,骨灰永存山海中

如果说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导致这对老朋友未能见最后一面,我想应该是毛主席出于对各自形象的维护吧!

这两个为新中国成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伟人,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却都深受疾病的困扰,他们一定都不希望最“狼狈”的样子被对方看到,又有谁能比他们更了解彼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负责照顾毛主席的护士,向他传达周总理逝世消息的时候,毛主席痛苦地摇了摇头,随即紧闭双眼,两行清泪无言地顺着眼角奔涌而出。这对携手走过52年风云,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战友就此分离。

三天后,当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驶过长安街的时候,数百万群众自发集结在道路两旁,眼含热泪目送周总理最后一程。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样的总理叫人如何不心生敬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15日,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共计一万多人参与了这次仪式。毛主席因为病情严重,没有出现在现场。只是当天晚上电视中出现相关画面的时候,电视前的毛主席久久无法止住眼中的泪水。

当时的毛主席是怎样一番心情呢?或是不愿接受老朋友的离开,或是对他们晚年病魔缠身的忿然,又或是对两人悲情结局的慨叹。毛主席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彼此心中最值得信任和敬爱的战友。

在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便同周总理的警卫员商量了一件大事——周总理的骨灰应该撒在哪里。按照周总理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不予保留,但具体撒在什么地方还有待商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周总理的做法无疑给后世之人开创了先河。其实像他这种级别的领导人,理应保留骨灰供后人祭拜,但他早在逝世20多年前便和妻子约定“灰入大地,可以肥田”。

死后不留骨灰,一方面是表明在这世间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周总理作为一个无私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胸襟。

1976年1月15日晚,在周总理的遗体被火化后,赵炜同警卫员一起带着骨灰登上了一架军机。随后飞机急速攀升,待到飞机稳定之后,他们便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在了北京上空、撒在了黄河入海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周总理的骨灰在空中飘散,他永远沉睡在了他深爱着的这块土地,他的身边永远有祖国的大美山河相伴。周总理活在每一个日出,活在每一个四季,活在我们足迹能到达的任何地方,也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周总理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崇高的革命信仰,也实践了何为真正的忧国忧民。

他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最敬爱的周总理,他的丰功伟绩也将永远镌刻于共和国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