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还未过,平安银行就占据了多个聚焦点,前有全员降薪及裁员传闻引发热议,后有因违法违规事实被监管重罚。

作为深交所第一家上市银行,业绩经营上,2023年年报显示,平安银行营业收入缩水8.4%,根据同花顺数据,出现了上市33年来的第三次营收下滑,前两次分别是1999年和2017年。

到了2024年一季度,营收降幅进一步扩大,平安银行一季度营收387.7亿元,同比下降14%。

此外,平安银行2023年大增的现金分红引发行业关注,30.04%的分红比例在过往21年的历史中尚属首次,也是自上市以来第六次超过30%这条线。纵观平安银行的分红历史,期间连续三年或四年不分红的情况时有出现,近10来年的分红比例一直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这也成为投资者抱怨点之一。

有投资者就在互动平台向平安银行提问:横向对比其它股份制银行,平安银行的分红率一直都明显低于其他家,但从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及拨备覆盖率上看,对比其他股份制银行基本都在同一水平,常年保持低水平分红率是说不过去的。对此,公司怎么看?能否将分红率提升到行业30%的正常水平,或者向母公司中国平安40%看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安银行自上市后的历年分红情况

平安银行被重罚6723.98万元,众前高管领罚单

上周五总局机关的行政处罚罚单几乎都给了平安银行及旗下保险公司。今日,截至发稿,平安银行股价下跌0.7%,最新报价11.3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周五监管发布罚单后,平安银行今日股价情况

5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平安银行因5大违法违规事实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6723.98万元,总行6073.98万元,分支机构650万元。

具体来看,这5大方面包括:

一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包括:个别高管人员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实际履职,同一股东实质提名董事超比例,部分岗位绩效薪酬延期支付比例低于监管要求,未按监管规定审查审批重大关联交易等。

二是信贷业务方面。包括: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违规发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用途不合规,授信责任认定后问责不到位等。

三是同业业务方面。包括:违规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分支机构承担非标投资信用风险,通过同业投资掩盖资产损失、延缓风险暴露、提供土地储备融资,违规垫付某产品赎回资金,同业非标投资业务未计足风险加权资产,以贵金属产业基金模式融出资金违规用于股权投资等。

四是理财业务方面。包括:违规向理财产品提供融资、虚构风险缓释品、未计提风险加权资产,代客理财资金用于本行自营业务,理财产品相互交易,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合规,理财投资“名股实债”类资产未计入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统计,结构性存款业务实质是“假结构”等。

五是其他方面。包括:部分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来源于贷款资金,未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披露了其他多个罚单,涉及平安银行的多个前高管。

时任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行行长助理李卉、时任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行行长以及时任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行副行长朱汉明被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主要违法事实对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贵金属产业基金模式融出资金违规用于股权投资负有责任。

时任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零售经营及消费贷款事业部总裁朱俊霞被警告,主要违法事实是对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负有责任。

时任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被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主要违法事实是对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负有责任。

平安旗下两保险公司受罚,20名责任人被罚款

除了平安银行外,此次被行政处罚的,还包括平安旗下的两家保险公司:平安产险、平安健康险。

根据处罚信息,平安产险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包括:电销业务给予或者承诺给予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会计核算不准确、向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报送的年度结算数据存在错误、未按规定保管电销录音资料、内控管理不合规、关联交易及关联方报告不准确等。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对平安产险合计罚款595万元,其中总公司515万元、分支机构80万元。此外,该公司的12名责任人员被处以1万至11万不等的罚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处罚信息,平安健康险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包括:修改公司章程未报监管部门批准,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重要情况,编制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关联交易管控不严等。

平安健康险被罚款555万元,该公司8名责任人员被罚款4万至21万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安系三家公司紧急回应

平安旗下三家公司紧急对媒体做出了回应。

平安银行回应:我行于2019年接受原中国银保监会检查,近日收到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我行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处罚。5年来,我行认真落实监管检查各项要求,整改工作已全部完成。我行将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建立常态化合规检视与排查机制,强化合规文化理念和制度机制建设。

平安健康保险回应:公司于2019年接受原中国银保监会常规例行检查,近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检查结论及相关处罚决定。五年来,公司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各项检查要求,认真全面落实整改,主要问题点已基本整改完毕。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常态化合规检视及排查机制,提升合规文化理念,严控合规风险,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确保公司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

平安产险回应:公司于2019年接受原中国银保监会常规例行检查,近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检查结论及相关处罚决定;针对监管部门指出的问题,五年来公司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各项检查要求,认真全面落实整改,主要问题点已基本整改完毕。我们将以此次被罚作为案例,持续做好警示教育,不断强化合规遵循意识,健全相关监督机制,确保公司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

上市33年来第三次营收下滑内部启动大变革

2023年业绩分析,零售业务拖累了平安银行的整体业绩。2023年度,平安银行营收收入1646.99亿元,同比减少8.45%,这是自1991年上市以来第三次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

2023年平安银行零售营业收入为961.61亿元,减少6.65%;净利润55.25亿元,同比暴跌72.14%,对全行总利润的贡献占比从2022年的近五成骤降至约一成。

零售金融净利润的大幅下跌,原因系计提了591.31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29.23%。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37%,较上期末上升了5个基点,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达2.77%。

而在零售业务当中,信用减值损失最多的是信用卡业务,平安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从2022年的5786.91亿下降为5140.92亿,降幅超过11%,信用卡消费总额暴跌18%。

对于零售业务的急速下挫,平安银行解释称,2023年公司采取了压缩高风险零售产品的措施,以确保资产质量的稳定、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短期的营收增长。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信用卡业务市场竞争力减弱或许是主因。

平安银行信用卡业务还饱受用户投诉。数据显示,2023年末,平安银行合计收到投诉229573件,其中信用卡业务投诉占比55.2%。而2022年信用卡业务投诉占总投诉量的51.6%,2021年占41.7%。

去年新行长冀光恒上任后,平安银行也进行了系列改革,包括组织架构调整、业务岗位换防、分行班子轮动、部分高管辞任等。可见新任领导对平安银行的未来也有了新的思考。

在平安银行组织架构改革中,零售金融业务整合为7个部门:零售业务管理部、基础零售部、私行财富部、私行财富创新部、零售信贷部、综合金融拓展部、零售管理服务部。冀光恒在该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自2023年下半年起,平安银行启动了一项战略改革计划,旨在探索并构建零售、对公及同业三大业务板块新的可持续增长模式,并深入挖掘各自特色化、差异化的运营与发展路径。在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各项业务创新与转型。

改革效果能够显现吗?何时能够迎来转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