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伦敦汉萨商栈在英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英国的海外贸易在借鉴汉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扩张,伦敦汉萨商栈对 16 世纪及之后英国经济后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16 世纪,英国的海外势力扩张,国内经济取得显著发展,重商主义及民族国家的思想渐趋形成,对外埠经济势力的排斥力趋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栈的建立

12 世纪中叶,俄国人的商业势力也进入了哥得兰岛。1157年,一艘俄国商船在港口停靠。同时这一时期亚洲大陆发生了政治版图的变化。蒙古人占领了俄国的南部地区,东方贸易圈向北部扩展了,自然地使各地商人进行贸易的中心向北部推移。同时,俄国人为了方便与西欧的贸易,于1156 年将诺夫哥罗德打造成商业中心。吕贝克征服维斯比之后,很自然地延续了维斯比和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诺夫哥罗德是自由城市,可以自出地给予汉萨商人更多的特权,也成为吕贝克商人企图占领的商业要地。当德意志的商人们在维斯比占据了商业优势之后,他们企图阻止俄国人在维斯比的商业扩张,因此在沃克赫夫城建立了彼得商栈,德国商人在彼得商栈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与此同时,芬兰人也通过海路和涅瓦河将货物运到沃克赫夫城内的彼得商栈进行交换。通过此种做法德意志商人成功地排挤了其他商业势力占据维斯比这块商业的风水宝地,德意志商人获得了在维斯比无出其右的商业优势和控制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意志商人成功地将自己的商品运输路线向东拉长,相对缩短俄国人的贸易运输半径,将俄国人的贸易范围牢牢地围堵在波罗的海东岸,以此来获得对波罗的海的贸易控制权和利润空间。这种做法是成功的,它使德国商人牢牢控制了波罗的海的主导权。后来德意志商人成功地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商栈,处理与俄国人的商业事宜。诺夫哥罗德商栈的建立使俄国人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商业影响逐渐消退,仅仅保留与哥得兰岛传统的贸易联系。诺夫哥罗德在 1195 年、1242 年1262年129 年同德意志商人签订了条约。条约中大部分是关于双方的贸易问题的,规定了商人应经由的道路偿还债务的手续,统一度量衡和关税额的办法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1300年汉萨同盟的势力范围实际上已经囊括了从威悉河口的不来梅到维斯杜拉河口的但泽之间的区域,沿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的所有德意志港口城市展开。

而此后条顿骑士团所属普鲁士地区和立窝尼亚的城镇不久也加入汉萨同盟同盟,使得汉萨同盟的商业势力范围更加扩大。这种横跨东欧和西欧的大贸易,将波罗的海和北海经济融合进整个西北欧洲经济当中,将西欧与东欧市场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将汉萨商人推向的商业贸易的顶峰。进入 15 世纪之后,同盟明显发展,达到顶峰时,它将北海和波罗的海整个地区的 100 多个城镇包括边远居民点之间培育起了商业联系。

“这样,汉萨同盟形成了一个以德意志城市为核心,以遍及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商栈为外围的北欧的大市场。而这个市场是以德意志人的利益为核心的,然而这种核心的维持是很难的,当新的力量崛起的时候,必然会对旧的经济秩序进行挑战,荷兰亦是,英国亦是。最终这种经济秩序,会被新的秩序取代。汉萨同盟是松散的,只因经济利益一致而统一步调,所以当各方的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这种联盟也是脆弱的。他们没有普遍承认的法律,也没有通过对全体汉萨同盟成员具有约束力的法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的占据经济、政治优势的力量,也会按照它自身的利益,建立新的秩序,这种秩序也会存在相对意义上的不平等继续着“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如此循环往复。当我们发现德意志商人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建立了许多捕鱼中心,进而对这些捕鱼中心的特权进行了扩大以致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当地居民竟不能再在原本属于自己的海洋里捕鱼之时,也是汉萨同盟失败的预示。虽然此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三国由于联姻关系、领土争端和王朝战争削弱了他们抵制汉萨同盟的力量,但此时激起的反抗的力量也是巨大的,物极必反,当各种新的经济力量崛起的时候,也预示着汉萨同盟的倾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伦敦汉萨商栈衰落的原因

14、15世纪战争发,对外战争激发了英国人的民族意识,伦敦汉萨商栈受到仇视和冲击。15 世纪之后,英国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出口结构的变化,从以羊毛等初级产品为主向毛呢制成品等转变:其次,英国商人的远洋航行能力增强,货船吨位和通达能力提高;商业航线半径扩大,外贸结构和布局也发生了转变。英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伦敦的商业中心地位得到巩固,经济水平提高。上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削弱了伦敦汉萨商栈存在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英国的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高峰。虽然此时的汉萨商人势力虽然衰落,但新兴的荷兰在北欧地区也占据着贸易的优势地位不容小觑,阿姆斯特丹成为新的金融和贸易中心,虽然此时英国商人公司于 16 至17 世纪上半叶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且表现出了相当的潜力,但仍旧与汉萨同盟之间存在差距。

因此在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商人公司之间存有攸关的商业利益的前提下,伊丽莎白一世于1598 年关闭伦敦汉萨商栈,驱逐汉萨商人,这种做法是为刚刚起步的在各路群雄逐鹿的欧洲贸易争夺战中,为英国商人保驾护航的措施。由于此时由于本国商人经济势力的增长,国王们已经把资金的来源转移到英国本土商人的身上。伦敦汉萨商栈可谓是天时地利尽失,其关闭也是迟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激发了德国的民族意识,德意志政治显示出要求统一的迹象。汉萨同盟作为独立于王国之外的经济联合体,存在的基础受到削弱。汉萨同盟作为经济利益的联合体,管理松散,对成员的约束能力较弱。此时外部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丹麦、挪威、瑞典和条顿骑士团相继脱离汉萨同盟的控制,由于荷兰和英国的商业发展及新航路的开辟,伦敦汉萨商栈失去了存在的历史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 世纪之后,新航路的发现促使贸易范围的扩大和新的贸易形式出现。贸易航线的延长和贸易半径的拉大都是汉萨同盟所不能很快适应并应对的。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使欧洲人的经商线路发生了极大地变化,汉萨同盟开始衰落并且北海国家发展了自己的商业,不再依靠汉萨同盟的中介贸易,荷兰的转运贸易也兴盛起来,北海沿岸城市超过了波罗的海的城市,汉萨同盟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当汉萨同盟发现荷兰已经逐渐占据北欧贸易的主导,英国也在跃跃欲试着攀登经济的高峰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的主宰似乎不再站在汉萨同盟这边,一切像多米诺骨牌,汉萨同盟衰落了。12 世纪时,地中海贸易区兴起,北欧地区同样也需要经济上的沟通,商品结构的差异性,使得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居民需要进行商品的交换,互通有无。汉萨同盟扮演了沟通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贸易的角色。由于北德意志城市自身的特点,具有担当商品转运者的条件和可能。当北德意志城市已经没有能力胜任这一角色,荷兰和英国等新的势力兴起,它们的经济能力超过北德意志商人,能够更好地担当这一角色的时候,汉萨同盟必然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英国的实力增强,伦敦汉萨商栈的衰落和关闭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