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024-05-20

这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是我认为或许传播最广的一句话,涉及到了各个领域,我记得之前我也有大概说过。

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就是丑了;当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就是不善了。老子认为我们不能举着旗子去宣传“美”和“善”,不能刻意去追求好的东西,因为一追求就走到了反面。请问,你们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是辩证法的一种体验。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一旦你提出一个概念,对立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有正就必然有反。单就社会治理层面来说,有教化就会有反叛。所以不树立这些正面的教化,就避免了随后反面的产生。

当我们试图去定义什么是“善”时,就已经偏移了真正的“善”。这个偏移当然就是向着“恶”的方向。当偏移了的善被反复强调时,恶也就被放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于标签,标签是为了方便,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一些东西。

多讲美,为什么会变得不美呢?我们看看身边的现象就明白了。好好的女孩子,为了追求“美”,每天在自己的脸上涂抹,涂抹成虚假而又雷同的形象,这就是走向了不美;我们常常抱怨的网红脸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不就是同质化严重的结果吗?当我们回忆以前的各种千秋的时候,也就是被同质化所胁迫的结果!

又如,偶尔举行一些选美活动本来也不错,但是如果夹杂着很多竞争、觊觎、嫉妒,也就走向了不美;再如,美和美感,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不知怎么冒出来那么多“美学教授”,连篇累牍地把美讲得那么枯燥、刻板、啰唆、冗长,这也走向了不美,更可笑的是,由于美的极度张扬,结果造成美的无限贬值,以致像一个讽刺段子所说的,现在街上只要有人呼喊一声“美女”,满街从老太太到小姑娘全会回过头来。

美是这样,善也是这样,一切正面的人文观念都是这样,讲多了,立即走向反面。这个规律,永远有效。不知道我们的宣传部门,什么时候才能理解这个规律。与老子相比,孔子的学说过于追求事功,很少考虑到反面效果。

因此道家一直不喜欢儒家,说“仁义道德”是伪善,不是自然之道。

当人类刻意去追求美、追求善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变得不自然了。一旦不自然,就开始滋生丑和恶。

事实上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物极必反,所以赞成“无为”。“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做事情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