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上市公司因财务问题被ST。这次的主角是国瑞科技和中泰化学。

国瑞科技虚增营收超2亿元

近日,国瑞科技公告称,公司先后于2023年9月6日、2024年5月17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印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在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开市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国瑞科技”变更为“ST瑞科”;股票代码不变,仍为“300600”。 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后,股票交易的日涨跌幅限制不变,仍为20%。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年起,国瑞科技开始开展专网通信业务。国瑞科技开展专网通信业务涉及的上下游公司中,部分公司是隋田力控制的公司,部分公司开展的专网通信业务由隋田力控制,国瑞科技开展的专网通信业务采用“以销定购”、“以销定产、定采”模式,按照事先约定的毛利率,公司同步与上下游公司签订购销合同,供应商、客户均由上游通道公司常熟星弘达指定,合同文本也由常熟星弘达提供。

经查,国瑞科技参与的隋田力主导的专网通信业务是虚假自循环业务,无商业实质,不应确认相应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利润。公司通过参与专网通信虚假自循环业务,2020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2.26亿元 ,虚增营业成本1.8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4025.77万元,虚增收入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39.61%,虚增利润总额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49.68%。

证监会认为,国瑞科技披露的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嫌违反《证券法》。拟决定对国瑞科技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对郦几宁、龚瑞良、陆国良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60万元罚款;对王东、任增强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国瑞科技实控人为浙江省二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其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综合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船舶配电系统及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等。

中泰化学资金占用达77亿

另一边,化工巨头中泰化学同样因虚增收入、成本、资金占用等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中泰化学公告称,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收到新疆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自2024年5月21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公司股票自2024年5月20日开市起停牌1天,自2024年5月21日开市起复牌;股票简称由“中泰化学”变更为“ST中泰”,股票代码仍为002092。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后,股票交易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经查明,公司为完成控股股东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达的营业收入目标,中泰化学及其控制的多家子公司,通过将不具有控制权或实为代理人的业务按照总额法核算,2022年合计虚增收入42.48亿元、虚增成本42.48亿元,分别占《2022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营业总收入及营业总成本的7.60%及7.75%。

此外,中泰化学未在2021年、2022年定期报告及临时公告中披露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关联交易。2021年、2022年,中泰化学及其子公司以预付款、退货款、代收代付运费等名义,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公司与控股股东中泰集团及其关联方发生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关联交易,总发生额为77亿元。截至目前,上述年度资金占用本金已归还。

而中泰化学上述虚增收入、虚增成本及未披露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关联交易等行为,分别导致多只债券及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披露的年报募集说明书所引用的相关财务报告数据不准确及债券存续期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

新疆证监局决定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罚款;对相关当事人给予警告并处以总计680万元罚款。

中泰化学控股股东为中泰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新疆国资委。监管指出,中泰集团作为中泰化学控股股东,组织、指使了对中泰化学的资金占用行为,导致上市公司存在重大遗漏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中泰化学财报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7.80亿元,同比下降27.33%,净亏损1.77亿元,亏损同比减少43.61%。

释放出强烈的 " 严监管 " 信号

最新数据显示,国瑞科技股东户数超2.2万户,中泰化学股东户数超11万户。有股民甚至在股吧发帖称要起诉上述上市公司。

业内专家认为,类似的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敲响了上市公司诚信建设的警钟。“除了加强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第三方审计监督、提高违法成本,都是构建一个健康、透明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

记者注意到,此前不久,退市制度迎来改革。此次退市制度改革,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对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财务类退市、交易类退市、规范类退市等四类退市指标优化完善,科学设置重大违法退市适用范围,严格没有投资价值公司认定标准,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方面,调低财务造假触发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即便达不到退市标准的,只要被行政处罚的,也要实施 ST 风险警示。

从近期从严从快查办的恶性违法违规案件中,不难看出,监管释放出强烈的 " 严监管 " 信号。

潇湘晨报记者郝咏琪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