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分享的是:高考地理总复习每日拔高练——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附解析),收藏备用!在平时学习和考试答题中提供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谚语“瑞雪兆丰年”是指适时、适量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对春耕播种以及冬小麦返青都很有利。降雪是固态降水,常出现在气温低于0 ℃的地区,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据此完成1~3题。

1.谚语“瑞雪兆丰年”最有可能创作于(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2.“瑞雪”对农业生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①降低土温 ②增加肥力 ③缓解旱情 ④杀灭害虫 ⑤改良品种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3.“瑞雪”覆盖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原理是,“瑞雪”(  )

A.阻挡了地面辐射

B.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农用地膜是指直接覆盖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农膜。由于不同颜色的地膜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率不同,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地温的影响也不一样。据此完成4~6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夏季,可以起到明显降低地温、抑制杂草的地膜类型为(  )

A.无色透明地膜 B.白色地膜

C.黑色地膜 D.银色地膜

5.秋季,果农在苹果树下铺设银色地膜主要是为了(  )

A.保温、保墒 B.除草、防病害

C.反光、增色 D.抑盐、保苗

6.春季,华北平原农田中的白色地膜除保温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特殊作用是(  )

A.保土 B.除草

C.增色 D.抑盐

2019年1月,“超级寒潮”席卷了美国东、西部,专家指出这与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空气旋性大型涡旋)的波动有关。下图为极涡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图中极涡(  )

A.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B.决定了寒带的范围

C.中心气压为冷性低气压

D.为近地面带来大量水汽

8.此次美国东、西部遭遇“超级寒潮”的原因有(  )

①美国地处中、高纬度地区,为冷气团的发源地 ②美国东、西部海拔高,冷空气势力强,向南扩展速度快 ③极涡不稳定,冷空气向南移动 ④北美洲地形利于暖空气从中部北上,挤压极地冷空气从两侧南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地理要素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是同类地理要素的概括;个性是地理要素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差异性,是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具体表现。下表数据是图中四个城市的海拔、气温和降水资料。据此完成9~11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表中M、N、P、Q四地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P、M、N、Q B.Q、N、M、P

C.M、N、P、Q D.N、M、Q、P

10.上述图表资料反映出M、N、P、Q四地的共性是(  )

A.都属于地中海气候

B.都位于地中海沿岸

C.都位于30°N~40°N大陆西岸

D.都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

11.M、N、P、Q四地中,M地7月降水最多的原因可能是(  )

A.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停留时间长

B.气温高,昼夜温差大,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

C.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

D.位置偏北,受副高影响小,受副高影响时间短

读世界某地气候资料表,完成12~13题。

平均气温

降水量

1月

7月

1月

7月

全年

19 ℃

29 ℃

20 mm

590 mm

1 780 mm

12该地河流最可能(  )

A.冬季有结冰期 B.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稳定

C.出现凌汛现象 D.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13仅从风向角度考虑,该城市规划建设火电站的最理想区域位置是(  )

A.西北郊 B.东北郊

C.西南郊 D.城区内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尤其是它西部的高压脊)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高压脊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下图),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各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与位置年际变化很大,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导致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频发。据此完成14~15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强度增大,冬季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低纬热量差异的季节变化

B.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影响

C.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15.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与位置年际变化大,对我国南方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旱涝的季节变化明显

B.洪涝减少,干旱增多

C.洪涝多发,干旱减少

D.旱涝的年际变化明显

地理专题训练——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考答案)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题中四个地区中,华北平原为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故B正确。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主要种植春小麦;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A、C、D项错误。第2题,材料显示“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因此“瑞雪”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冬季天气冷,覆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等到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既保护了庄稼不受冻害,雪融又可以缓解旱情;积雪融化时,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因此②③④项正确,①项错误。改良品种依靠的是科技力量,积雪不能够改良品种,⑤错误,结合选项C项正确。第3题,覆盖在土壤上的雪可以有效阻挡地面辐射,故A正确。

答案 4.C 5.C 6.D

解析 第4题,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增温快,但传给土壤的热量较少,具有降低地温的作用;黑色地膜透光率较低,由于它几乎不透光,杂草不能发芽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除草效果显著。选C。第5题,银色地膜铺设在树下,可以起到增强反射的作用,利于苹果增色。选C。第6题,华北平原春季多盐碱化现象,覆盖地膜,减少水分蒸发,表土的含水量高,相对降低了土壤盐分,从而起到抑盐、保苗的作用。选D。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寒带的范围取决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并不由极地涡流决定;中心气压为冷性低气压,极涡是盘踞在极地的高空气旋性大型涡旋,对近地面影响较小,且极涡来自极地高空,一般以寒潮形式出现,多带来急剧性的降温天气。据此分析选C。第8题,“超级寒潮”由极涡产生,其源地在极地,并非美国,故①错;“超级寒潮”是因赤道热、两极冷的平衡被打破,热空气进入北极,冷空气被挤出形成的,并不是仅仅因为地形产生的狭管效应造成的冷空气流动,②错;③极涡不稳定,冷空气向南移动,正确;④北美洲地形利于暖空气从中部北上,挤压极地冷空气从两侧南下,正确。据此分析选D。

答案 9.D 10.A 11.D

解析 第9题,P地海拔最低,冬季(1月)气温最高,年降水量且是最少的,夏季(7月)降水量为0,对应④地,此处为四地中纬度最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最长;M地海拔较高,降水量较多,对应②地,该地在亚平宁山脉附近,纬度较高,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较多;N在冬季(1月)降水最多,对应①地,该地处于西风迎风坡;③位于背风坡,1月降水偏少,对应Q,故选D。第10题,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得知,四地的共同特点都是夏季(7月)气温高,降水少,冬季(1月)气温低,降水多,雨热不同期,是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故A正确;①地位于大西洋沿岸而非地中海沿岸,B项错误;②地位于40°N以北,C项错误;③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D项错误。第11题,地中海气候的降水主要来自西风带,夏季受副高控制时降水少。西风带在北侧,副高在南侧,纬度较高的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副高控制时间短,降水较多;纬度较低的地中海气候区则反之,故D正确。

12.D 13.A

解析 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故该地河流没有结冰期,A项错误;该地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降水量季节变化影响大,该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故该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B项错误;河流出现凌汛的必要条件一是河流有结冰期,二是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该地河流没有结冰期,故不会出现凌汛现象,C项错误;该地河流受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影响,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也大,D项正确。第13题,火电站会产生大气污染,为了减少其对城市的污染,要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还要考虑季风的因素,即建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与其垂直的郊外为西北方向郊外或东南方向郊外,故A项正确;火电站会产生较严重的大气污染,不宜布局在城区内,D项错误。

14.C 15.D

解析:第14题,西太平洋与亚欧大陆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区,冬季,亚欧大陆生成强大的高压区,使得副热带高压带气压较小,强度减弱;夏季,亚欧大陆生成低压区,使得副热带高压带强度增大。故选C。第15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越弱,位置越偏南,我国南方易发生涝灾;反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北方易发生洪涝,而南方易发生旱灾。故选D。

来源:文章内容图片来自网络,贵在分享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