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定边,自古乃边关之地,境内留存着总长125公里的隋明长城遗址。在定边,有一位被称为“长城通”的摄影家李生程。40多年来,他专注拍摄了万余张长城内外的照片,曾四次徒步长城,自建“陕北长城博物馆”,出版了6本有关长城的画册,积极推动长城保护立法工作……他一生用镜头“丈量”长城,誓做长城的守望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生程为长城拍“写真”。卢云云 摄

第一张关于长城的照片

在定边县安边镇陕北长城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李生程,虽已年至古稀,但只要谈起与长城有关的事,李生程目光炯炯,滔滔不绝。

1954年,李生程出生于安边镇五里墩脚下,从小嬉戏于此的他,并不知道会与长城有着羁绊一生的缘分。“从小就在长城上爬来爬去,听奶奶讲一些关于长城的故事,那时候觉得长城又熟悉又神秘。”李生程说。

20世纪80年代,从美术专业毕业的李生程迷上了摄影,当他把镜头对准家乡的五里墩时,他没有想到与长城的故事就这样进入了“正题”。那张关于五里墩的照片后来多次在全国发表获奖,并在国内外展出。“这是我拍的第一张关于长城的照片,让更多人关注到长城、看到长城,更激发了我拍长城的信心。”李生程说。

当时,就职于安边镇文化站的李生程,经常活动在长城脚下,热衷用相机记录长城,记录长城内外人们的生活状态。于他而言,长城固然巍峨,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人们,也让长城更具魅力。

1991年,一位叫闫庚华的运动员只身跑长城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李生程,让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一定要走完陕北长城

“别人跑万里长城,我生长在长城脚下,一定要走完陕北长城!”当时李生程下定决心,一定要徒步完陕北长城,记录每段长城的样子。1992年,李生程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在榆林市文管会开好了介绍信,背上四台照相机以及吃穿衣物,就踏上了征程。

“行囊足足38斤,当时一腔热血,别人都觉得我疯了。”李生程回忆,那次徒步拍摄长城,李生程从府谷出发,途经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吴起、定边等七县,从东到西,约走了1500多公里。

在此过程中,李生程利用自己学习过的文物普查知识,一边用黑白和彩色两台相机分别拍照记录,一边给陕北境内的长城各个墩台编号、记录。

提起徒步长城的过程,李生程坦言,艰苦的故事太多了,比如掉进沟里,没有水喝,有时候还要被当作逃犯,“幸亏我有介绍信!”李生程提起这些往事笑出声来。

第一次徒步长城历时108天,走了1500多公里,李生程说,此次徒步长城自己像个“苦行僧”,长途跋涉的他,虽然风餐露宿、衣衫褴褛,但还算取到了“真经”。

1115个墩台被编号记录、3万字的调查笔记、万余张照片,不仅让李生程对长城有了更深的认识,加深了他与长城的链接,同时也为长城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在此之后,2006年,李生程参加了“中外联合万里长城行”,与英国人威廉·林赛等人一起徒步长城,留存下了更多关于长城的照片与资料。

2007年,李生程再一次启程,拍摄完成了榆林长城36营堡。

为长城留下“写真”

为了更好地保存有关长城的照片与资料,2014年,李生程在安边镇自费筹建陕北长城博物馆,收录了上千件和长城有关的珍贵照片和文物。这几年,李生程还陆续出版了《背上国旗走长城》《陕北长城》等6本关于长城的画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生程为孩子们讲长城的故事。叶子 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画册的生命是无限的。”李生程说,希望把自己记录长城40多年的资料保存下来,“活在长城脚下,为长城留下‘写真’,这是我的信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城饱经风雨侵蚀等自然灾害及人为损坏,好多地方已不再像李生程照片中曾经的样子,这令李生程十分痛心。但是看到现在有更多人站出来保护长城,李生程也十分欣慰。

“长城逐渐低了、矮了,但保护长城的意识深入人心了。”李生程相信,万万千千中华儿女,都有着保护长城、爱护长城的赤诚之心。一辈子为长城拍“写真”的李生程,也影响着他的女儿李苗苗,从不理解到支持,如今,李苗苗也跟随着父亲的脚步,想为保护长城、记录长城出一份力。

“现在才体会到父亲对长城的那种情谊。”李苗苗说,她希望能不负期待保护好父亲记录长城的资料,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过去的长城,发动更多的人来保护现在的长城。

日暮西沉,李生程与女儿又拿着相机来到五里墩脚下,望着巍峨的长城,回想着一生为之奋斗的长城之路,李生程找好角度,又一次按下了快门……

记者 叶子

编辑 刘雅娇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