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点:杭州收购商品房作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出台,引发市场对地产收储政策的热议。这对未来地产与经济走势影响如何?回顾历史,美国、日本曾有过地产“去库存”经验,投资者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读:

近期杭州再出地产新政,以整栋为单位收购刚需类型的商品房用以改造成为保障房。虽不是首列,但杭州在本轮地产政策优化周期中多充当先行试点角色,具备借鉴与研究价值。实际上,相似“去库存”政策在今年年初已有端倪。早在1月,央行批复1000亿元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主要用作支持8个试点城市购买商品房作为长租房。自3月以来,江苏片区地产“以旧换新”政策较常见,地方国资平台牵手收购存量的二手商品房,售房所得金额可以用作购买新房,达到减少存量二手商品房库存的同时刺激居民置换需求。由此可见,相比“以旧换新”模式,杭州新政中收购对象锁定在一手商品房,其地产“去库存”作用更为直接有效,利于缓解房企现金流承压问题。与此同时,更意味着地产收储政策范围增至新房与二手房并存,未来收储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为支持本次地产收储政策,央行宣布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可见本次收储政策落地实施已得到中央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原因有二,第一地方化债与地方土地财政收缩背景下,单独依靠地方政府举债可行性不高。考虑到中央政府杠杆率远低于地方政府与居民,中央政府仍有提高负债率的空间,未来杠杆有望逐步由居民与金融部门向中央转移。第二,海外地产“去库存”历程是国家资金一路伴随的影子。美国方面,地产“去库存”出现在2008年。美联储连续加息压垮美国地产市场,随后美国通过财政部注资、购买“两房”的债务来缓解地产失速压力。日本方面,“公营住宅”制度起到关键作用。早期用于新建住房解决居民住房供应不足,伴随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公营住宅”逐步转向租借和买入住宅模式。究其背后资金,国家牵头设立补贴基金,对收储所花费用补贴50%,其他50%费用由地方政府举债筹集,后续收获的租金收入作为偿还。整体而言,由日本过往经验,地方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国家补贴牵头,民间资金为辅助的资金运作模式,对未来中国地产收储政策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最后,伴随放开限购限售、设立“白名单”贷款等政策落地与地产收储机制与运营模式进一步细化,当前地产释放“去库存”信号强烈,有助于居民价格预期管理,存量地产供需关系迈向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上轮棚改货币化周期,本轮地产收储能否形成强刺激效应仍需结合当前全球债务周期、货币政策、经贸环境作综合考量,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节奏。

热点: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6.7%,超出预期值,背后是什么因素支撑工业亮眼数据?另一边,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同比增2.3%,适逢电商618促销大节即将到来,这又将如何影响未来投资思路?

解读: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较3月提高2.2个百分点,背后因素离不开制造业去库存进展良好。结合PMI数据来看,产成品库存PMI创下连续6个月新低,代表着需求端的新订单PMI已连续两个月维持在荣枯线以上,在供需两旺情况下,释放着被动去库存信号。拆分制造业类型,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6.3%,高于国有制工业增速5.4%。所以,制造业PMI中,中小型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表现优于大型制造业,其库存水平下降有所加速,反映出中小型制造业累库效应得到明显改善。由于国有与私营制造业分别反映出上游资源品如煤炭等行业与中下游行业景气度,由此可见,产业链的利润逐步往中下游释放,伴随去库存深化,未来中下游盈利空间有望得到进一步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Wind

再者,制造业向好离不开外贸景气的支撑作用。美国补库需求驱动下,全球制造业PMI已连续四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本轮补库周期新兴国家受益明显,例如印度、巴西制造业PMI达到58.8、55.9。对比中国对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出口差异程度,全球贸易链条拉长迹象,从过去“中国-美国”到目前“中国-新兴国家-美国”,更多地带动中国出口至新兴国家的资源品、中间品需求,而非直接体现在中美贸易。展望未来,美国经济滞涨特征显现,增加经济“硬着陆”可能性,缩短美国补库周期。因此,下半年外贸或趋向分化,“转口”欧美贸易属性商品需求边际转弱,本轮新兴国家制造业带动本土居民收入恢复,新兴国家内需消费品仍有望持续旺盛需求。

回到中国消费市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稍有放缓。但细分来看,可选消费市场维持量价齐升。此外,生猪价格底部反弹,提高居民对价格温和上涨预期,必选消费品有望同步升温。再加上伴随三季度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基数中枢逐渐下移,社零消费斜率有望重回上行趋势。更重要的是,工业部门景气度持续好转将直接有助于居民工资收入提升,房地产政策不断加码利于减弱居民对钱包子资产价格担忧,成为居民无顾虑消费的无形推动力。因此,投资思路不妨结合上CPI细项表现来判断居民消费力释放的受益差异性。

热点:2024年首只400亿元30年期特别国债招标首发,打响超长期国债发行头炮,这如何影响未来投资思路?股市方面,市场呈现反弹态势,股债之间关系投资者该如何理解?本周反弹行情能否延续?

解读:

今年第一轮特别国债首发如期落地。由于特别国债不纳入财政赤字的考量范围,属于中央政策性基金预算,就意味着在今年3%财政赤字率的基础上额外发行国债,有助于进一步打开未来财政政策工具的施展空间。本次国债期限较长,分别是20年、30年与50年期,总体达到万亿规模。在低利率环境下,一定程度上缓解“资产荒”与丰富不同期限国债的金融产品,更体现政府善用低融资成本,最大程度发挥国债资金经济“稳定器”作用。从最新社融数据,相较过去三年,今年前四个月地方债发行进度较慢。特别国债此时首发,后续支出分配上中央与地方对半,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同时意味着中央与地方的债务结构有望逐渐优化调整。

回顾过去五轮特别国债历史,其中有三轮是特别国债新发,分别是1998年、2007年与2020年,均为当年宏观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以2020年增发万亿特别国债为例,所获资金主要用作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在欧美经济负增长情况下,2020年中国GDP实现逆势正增长。至于流动性方面,今年万亿国债将分多批次发行,发行计划分布在今年5月与11月之间,有助于平缓流动性冲击。其次,央行货币政策配合程度较高,分别通过降准+定向购买(1998年)、定向购买(2007年)、降准+增加公开市场投放(2020年)等方式以平抑市场流动性波动。再加上,近来央行等官媒发声及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均提及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有望成为未来协助特别国债发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由此可见,特别国债发行对未来市场流动性影响有限,A股资金面仍有望维持宽松。

市场方面,在大盘蓝筹发力下,沪指再收红,形成周线五连阳走势。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收跌0.22%、0.70%,走势相对较弱。板块上,各式地产松绑政策、特别国债加成作用下,地产链及基建等板块领涨两市,与强势港股形成共振,背后资金则是连续两天净流入接近200亿元的北向资金。中长期来看,地产板块景气度逐步爬升,但别忘了短期内资金预期的领跑与现实滞后的差异性,将加剧板块估值与大盘情绪波动,追涨追高需谨慎,宜围绕地产不同环节的受益程度与板块估值水平作为板块轮动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Wind

本文仅记载杨博光(执业证号:S0340619060008)的观点与心得,不代表所任职机构的立场,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所发布的观点和陈述不构成对任何人或任何组织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