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周彬 上海报道

牛犇,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原名张学景,1935年出生于天津。11岁就开始参演电影,在《龙须沟》《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经典影片中扮演角色。因其对中国电影的贡献,2017年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24年,获“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犇(张杰摄影)

79年的从影经验,已经融入了牛犇的生命中。如果说,运动员王濛的眼睛就是尺,那么牛犇的眼睛就是镜头。

在采访过程中,当我们拍照的时候,他耐心指导:“我可以提一个建议,你取景不要取太多,你就抓重点。”合影的时候,他又很专业地布置,“来,你坐这里,那个小伙子站那边,这样画面更干净也有节制,不死板。”然后他带我们走出公寓大楼,参观他所住的养老公寓的整体环境和各项服务设施时,走不了几步,就笑着回头对我们跟随拍摄的摄影小哥说,“你从这个角度来拍,这个天花板正好入镜,画面显得很壮观、干净。”按照他说的,果然效果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犇在指导封面新闻记者如何更好取景(张杰摄影)

听闻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的摄影记者刚从大学的电影专业毕业不久,出生于1999年,他很真诚地表达他的期待:“我真的喜欢你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一定要好好磨炼自己的技艺,多学习多思考。我们国家的电影事业,明年就120年了。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有头脑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才能出更多精品。”

牛犇很小就开始拍戏谋生,只是在香港拍戏期间工作之余上过几年小学。虽然没有机会读太多的书,但生活给予过他成长需要的营养——以剧本为课本,以社会为课堂,以片场为家,凭借着努力和毅力,在电影界前辈们的关爱和帮助下成长起来,塑造了正直诚恳的做人品格。为了演好角色,他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磨炼自己的演技,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他用近80年从影经验和生命阅历,劝告年轻人,爱电影的鲜花和掌声,也要为电影付出。我们不只是在采访一个演员,而是采访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充分燃烧他的生命,利用他所拥有的资源去发光,照亮自己和他人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犇在住所里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张杰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岁的戏痴

“不演戏会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犇很享受表演,享受当演员。现在90岁了,还在演戏。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牛犇的手机响了,是儿子王侃(儿子随妈妈姓)打来的。两人在电话里商量关于牛犇去武汉客串一个电影角色的事情。经过了解得知,那是一个有成龙参与的电影,牛犇在其中戏份不多,只需要两天就可以完成。他让儿子给自己早点订机票,且要订当天最早的航班,希望早点过去,好和剧组适应一下。儿子说:“如果乘坐早上9点的飞机,那你6点就得起床去机场,你年纪这么大了,会不会太辛苦?”牛犇未加思索说:“早上6点没问题。”儿子说这个角色是现代人,不是古装,妆发不复杂,不会那么费时,劝他不用赶太早的航班。牛犇说,“其实现代人比古装更不好演。如果是古装,用外在的妆发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现代人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就更需要靠演员的演技和感觉,去说服观众。所以我得早点去现场感受一下,找一下感觉。”

虽然在武汉只有两天的戏份,牛犇放下电话,跟我们认真分析起他即将扮演的老院长。他的对手戏角色是个失忆的病人,不记得其他人,就只记得这个老院长。“既然我扮演的这个老院长,能让这个病人有记忆,我这个角色应该要具备一些不一样的特点,比如说脸上有个疤痕或怎么样。这个得认真思考、设计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已90岁,却精神矍铄。(周彬 摄影 )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演员就是听导演的,让干啥去干啥就行了。“的确有那样的演员,但我不是那样的演员。当演员,哪怕只演一个小小的角色,我都要动脑子思考,尽量要用我的知识、经验,帮助导演想点子,目的是让这个角色的表演更到位,更精彩。”牛犇说。

在与儿子沟通这个角色细节的过程中,牛犇除了要求尽早到剧组之外,就是分析自己该如何做好准备,演好这个角色,没有一句询问过片酬。放下电话后,牛犇也不避讳这个话题,“我从来都是这样。一个邀请方来问我要不要出演一个角色,我首先关心的不是酬劳,而是我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要判断我能不能胜任。至于酬劳,如果你们经费多,就给我多一点;少,就给我少一点,也没关系。甚至没有酬劳,如果非常需要我,我又能演好,我也会去。演戏除了是我的事业,还是我的兴趣,我的热爱,我愿意全身心地投入。”

剧组的工作强度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工作时间不稳定,有时候需要工作很长时间,有的时候又需要在旁边等待很久。如此高龄的他,是否吃得消?听到这样的问题,他觉得这丝毫不是问题,“吃不消我早就不拍了。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是这么个工作节奏。有一年我拍了14部戏,但我觉得状态很好。其实能有戏拍,能在剧组等待都是幸福的。如果我不演戏,反而会难受 ”。

牛犇年纪这么大了,外出拍戏为什么都没有配个助手?听到这样的问题,牛犇的回答很质朴,“我在剧组就是把台词背好、演戏,要助手干什么呢?”记者提到,现在不少演员拍戏都需要助理在旁边,帮忙打伞之类的。牛犇说:“我自己可以打伞,干嘛非要人给我打伞?”十年前,牛犇也曾录制过一档综艺节目。回忆起拍综艺的感受,牛犇说,“我当时就告诉身边的年轻人,不管你做任何工作,第一就是要遵守时间。因为我遇到过一些年轻人,我们开拍的时候,叫他几回他都起不来,常常是误点。其实工作组已经给了他休息的时间,只是他把休息时间用来玩儿去了,这是不应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犇的朋友圈

一部“个人版的中国电影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年末,由牛犇口述、刘深执笔的个人自传《演一辈子小人物》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牛犇详细讲述自己的银幕人生和现实世界,尤其是他从老一代电影人那里得到的关爱、温暖和帮助,经历、感悟、爱与遗憾……从中也让读者看到,一个小人物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的坚实足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一辈子小人物》(人民出版社供图)

在采访过程中,牛犇还兴致勃勃地为记者翻出他珍藏的画册。一张张黑白照片带我们穿越至那逝去的岁月。牛犇的朋友圈可谓星光熠熠,赵丹、白杨、上官云珠、秦怡、张艺谋、姜文、刘晓庆……堪称一部个人版的中国电影史。

尤其是赵丹,尽管牛犇与他相差二十岁,但两人亦师亦友,是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在人生的艰难岁月里互相鼓励。在《演一辈子小人物》中,牛犇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他与赵丹的友情。书中牛犇写道:“我佩服赵丹,不光是因为他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他对我说过:‘演戏要生活、自然,要有立体感,要演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对他的感情这么深,是因为他教会我演戏与做人的道理。他的心胸很宽,格局很大,心里没有私心杂念,只有艺术,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确实是这样,赵丹对艺术的真诚和热爱,直到他去世之后,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理解和尊重。中国的电影演员,如果称得上‘伟大’,赵丹就是伟大的演员。”

赵丹1980年去世。在北京开的追悼会上,有四个人代表生前好友发言,牛犇是其中之一。牛犇在追悼会上说:“赵丹65岁就走了,正是大好年华,他的艺术造诣、表演经验都是最好的时候。他走得太早、太可惜了。他的一生太坎坷,他有太多的梦想没有实现。这是令人遗憾的。赵丹扮演过聂耳、林则徐、李时珍。希望有一天,能拍一部关于赵丹的片子来纪念他。”

2019年,97岁的秦怡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她曾是牛犇的入党介绍人。2018年,牛犇83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病中的秦怡在上海华东医院写了字条,托上影演员剧团支部书记带来她的意见:“牛犇是个好同志,我愿意做他的入党介绍人,我相信他也会做得很好。” 牛犇曾去病房看望病重的秦怡,当时,两位老人双手紧紧相握,潸然泪下。大家说:“你是一个96岁的老艺术家,介绍一个83岁的老艺术家入党,你们俩创造了一个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动住养老公寓

不给子女添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曾想“飞越”老人院,如今,牛犇却主动住进了养老院。

牛犇的夫人名叫王惠玲,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孕育了两个儿子。如今,孩子也都各自成家立业。牛犇常年在外面拍戏,家务事都交给老伴料理。几年前,老伴去世后,牛犇选择一个人住进了浦东一家养老公寓。目前他居住的这个套房,有阳台、厨房,和普通民居没什么大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犇在自己所住的上海浦东一家养老公寓门口(摄影周彬)

自己有两个儿子,牛犇却选择住进养老公寓,传到外界,引发了一些风言风语。这次采访期间,牛犇主动对封面新闻记者提及这个话题,“今天你们采访我,正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把住养老院的事情说清楚。我们国家正逐渐迎来人口老龄化,养老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他还特别让记者在他所住的养老公寓大门口,给他拍一张带有养老院标志的照片,“一定要把这个景取全。”

对于住养老公寓这件事,牛犇解释说,自己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有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抚养,肩上的责任很多。我不愿意轻易侵占孩子们的时间,给他们添麻烦。我住养老公寓并不影响亲情。我的孩子们经常来看我,平时我有个什么需要他们帮忙的,一个电话他们就马上赶过来了。其实住在这里,各种设施都非常齐全,很多服务之细致,自己的孩子都未必想得到、做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犇带封面新闻记者参观养老公寓的文化活动室一角(张杰摄影)

在采访结束后,牛犇带着封面新闻记者参观了他所住的养老公寓的整体环境。公寓一楼有很大的运动活动区,有各种运动器材,还有台球、垒球、克朗球……运动自行车、跑步机也有。此外还有唱歌组、朗诵组的活动室。参观过程中,不停有人跟牛犇打招呼。公寓外面挨着一条河,明净的水缓缓流着,绿树成荫下,有可以散步、跑步的绿道。

面对如此良景,牛犇的电影人本色再次彰显,“你们来看,这里有河,有树,有红色的椅子,入镜很漂亮,不远处有一座桥,要等一辆白色车子经过,画面就有了动感,先别着急,等着车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