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基本是按照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来拍的,很多地方几乎都一样,人物台词部分,因为有些晦涩难懂,不适合讲出来,所以有做删减与修改。

但唯独一个情节,是原著中完全没有的,那便是丁元英父亲的死。

导演和编剧,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段呢?想表达什么?

在我看来,他们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探讨什么是孝道,第二是为了与结尾处芮小丹死后丁元英的冷漠相对应,来告诉观众,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天道》第3集,丁元英父亲突发脑溢血病危,他急匆匆赶回去了解情况,医生说他父亲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丁元英的第一反应却是问医生:“能不能让我父亲死。”

这可气坏了一旁的他家人。

他家人普遍认为:“父亲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父亲活着。”

但其实他们也都看到了,父亲躺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得很痛苦,一次次试图拔掉管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亲人病危,且明知救不回来后,我们往往也会是丁元英家人的反应,砸锅卖铁也要救,能让亲人多活一天是一天。当然那些没钱的、迫不得已的人例外。

我们认为,人活着最大,却忽略了病人自己的意愿,是不是愿意承受痛苦。

这一方面反应出,我们的孝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视死亡如洪水猛兽,深刻认同“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在丁元英看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这是死亡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

我们没法阻拦死亡,我们只能接受死亡。当亲人真的要死亡的时候,接受是唯一的办法。

所以,丁元英在得知父亲会成为植物人后,第一反应便是“能不能让父亲死,少受些痛苦”;在听到芮小丹自杀后,他内心很痛苦,外表却看起来很冷漠,因为早就想过,小丹如果是警察就会有这么一天,而他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都是当死则死。

另外,在丁元英大哥让他们姐妹三商量下怎样分摊父亲的医药费时,丁元英却说,他不参与。

他不参与并不是说他不出钱,而是他认为,孝顺是血缘关系的本来,只要有血缘关系,都应该孝顺,但不应该分摊。一旦有了分摊,那在孝顺的时候,就会想到我只做我本该做的部分,父母反而没人孝顺了。

他拿他妹妹打比方,他和大哥都不在父母身旁,如果妹妹在端茶倒水的时候想着,父母也是两个哥哥的父母,凭什么我一个人伺候,那父母就喝不上水了。

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人因为想到了分摊,导致孩子多的父母,反而没人孝顺,晚景凄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家就是这种情况,我爸兄弟姐妹四人,除了我爸,其他都在城市,所以爷爷奶奶主要由我父母伺候。

外面的叔伯、姑姑,不算太孝顺,后面基本不怎么管我爷爷奶奶了,我父母刚开始还好,慢慢也有了想法,为什么一直是我们来伺候,外面的他们怎么那么潇洒?

爷爷奶奶生养了4个孩子,晚年却并没有享受到太多的天伦之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摊思想也是其中之一。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了?丁元英认为,那就是兄弟姐妹之间放下分摊的想法,认识到无论有没有兄弟姐妹,尽孝是他本该做的事。

但这个就又全凭自觉了,生活中好多人的素质又达不到,所以丁元英这个观点我认同,但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据我观察,那些善良勤劳、经济好的父母,对子女付出多,让子女感受了很多的爱,他们晚年大多都比较幸福,所以孝顺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的交换。

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奋斗,给孩子更多保护与关心,晚年的时候,自然会被孩子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