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革命向来强调能动性的发挥,共产主义革命中,能动性可谓马克思主义自带的底色,渗透到革命的每一环节,中共革命也深受能动性思维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革命中常常可以看见的突击运动,作为效能导向政治运作模式的一种,即为革命能动性发挥十分独特的一环,通过突击造成的纵深推进,可以大大强化政策落地生根的效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1、劳动竞赛的缘起

和中共革命中的大多数新鲜事物都能追溯到苏联一样,塑造积极分子以及由此为基础展开的突击、劳模运动,基本模型也源自苏联。

共产党人强调效率优先和能动性,区分先进、落后并努力以此塑造争先恐后的进步氛围,本为这支政治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因此,苏维埃革命刚刚成功,列宁给出的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就包括组织竞赛:

“社会主义不仅不窒息竞赛,反而第一次造成真正广泛地、真正大规模地运用竞赛的可能,把真正大多数劳动者吸引到这样一个工作舞台上来,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能够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领,发现有才能的人。”

斯大林对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竞赛也心领神会,20世纪20年代末期,经由苏共的号召,群众竞赛在苏联广泛展开,如斯大林所言:

“目前广泛展开的千百万工人群众的竞赛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也是最重要的事实之一。”

1935年苏联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劳动竞赛进入高潮。

苏联世界革命样板的地位,使劳动竞赛迅速在中共党内激起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中共中央发出在苏区展开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号召“开始革命竞赛,模范队,轻骑队,共产党礼拜六等的运动”。

轻骑队、共产党礼拜六、革命竞赛这几个概念实际都直接来自苏联。苏区时期的革命竞赛基本也限于在生产和练兵中展开,和苏联别无二致。

同时,各种各样的冲锋运动在苏维埃时期广泛存在,冲锋季、冲锋月,都代表着通过冲锋、突击,以超常的动员获取额外能量的思路。

劳动竞赛的关键是通过相互促动,造成争先恐后的局面,抓重点、树典型是落实劳动竞赛的必由之路。

抗战时期,此前的竞赛思路进一步拓展,扩展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和中国传统政治讲平衡、守中庸的思路相异,中共把“行政命令及平均主义的领导方式”视为“深入工作的两大死敌” ,要求掌握中心、厉行突击,反对平均用力,这样的思路和苏共也有直接关系。

黄敬曾经引用斯大林关于直接领导的论述:

“找出问题的中心,形成具体的工作计划,接着组织这一计划的执行;然后考察执行的程度。”

从中不难看到苏联阐释的辩证唯物主义中抓主要矛盾的影子。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课提纲——《唯物论辩证法讲授提纲》中阐述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后来正式发表的《矛盾论》延续了这一提法,指出: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由于中共政治文化覆盖深广,抓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思路,迅速浸润整个干部阵营,时任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长的张玺在日记中写道:

“考虑问题一定要把特殊性放在头里,将共性放在次要地位。这是一个原则。”

1944年,中共淮安县委书记邹屏谈到减租减息运动抓典型的数种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行了骨干与群众相结合:先开积极分子会议进行动员,打通了思想,然后由积极分子团结群众,带动群众,群众思想也通了。突破一点,推动坦白:先突破了重点减租对象潘××,让潘在三个乡主佃大会上坦白,带动了别的减租对象。
一般号召与个别突破相结合:开大会号召后,亲自动手搞一个汴塘,突破了汴塘的主佃双方。”

2、突击运动

这种利用骨干、重点突破、带动一般的办法在中共的工作总结中经常可以看到。

甚至民兵训练也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

“从群众中抽出一个典型人物,叫他作给大家看,关于步法、卧倒、跑步、齐步、利用地形地物、射击等等,然后大家评议、领导指导。这样进行比较生动,引起大家兴趣,收效较大。”

典型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工作,还是各级组织体现自己领导方式和能力的一部分:“泾口区生产代表大会上,拿一个最好的互助组的典型来教育大家,实现区的领导。并让大会各组讨论这个典型,批评与完善这个典型,推广这个典型。” 能不能找到并推出好的典型,是考验各级组织政治领导力的一部分。

突击运动的关键是要拉动革命力量中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推进工作的先导力量。

中共进入乡村地方社会、动员群众时就十分注意这一点。

青年、儿童、妇女被列为重点突击对象,基本判断是:

“青年、儿童是农村中最易活跃的部分,一个突击力量,经过他们可以活跃全村。妇女是一个雄厚的后备力量,也是一个落后的、难以动员的力量,这一工作如果作得好,它可以起‘动’的作用,如果作得不好,它即起‘拖’的作用。”

青年、儿童容易呼应中共的革命动员,动员起来后又可以有效调动社会,是突击运动依靠的主要力量;妇女则容易成为落后的部分,也需重点施策,补足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中共坚持的平等理念,突击运动固然要奖勤罚懒,但又注意尊重落后分子的人格,不主张单纯用惩罚措施对待落后分子,指出:

“以落后分子为教育部队的典型,并企图以此使落后分子知道耻辱,激发其自动性,结果常是相反。他更加落后,使他恼羞成怒,‘一贯的落后’。”

提倡的正确做法是:

“对他们多鼓励,只要他们有一点好处,就讲他们一点好,少批评,但不是不批评。”

一个群体,先进、落后都是少数,中间总是大头,树立先进,不仅可以激励落后,更重要的还在于带动中间:

“凡是一个运动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对好的就拉他一把。对落后的就挤,一头拉一头挤,把中间的就挤小了。假定不挤中间的,还可以说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二流子总好的多。
二流子被我们挤的转变了,那我们说你还不如二流子呢?这样就使中间的分子起了分化,这不仅是简单的改造二流子的问题,而是使中间都不能向下看,都向上看,中间的就没有了。”

突击运动既针对人群,也针对地区:“所谓突击,不仅是指时间,而且是按地区。”

中共的工作部署,根据抓中心、以先进带动一般的原则,通常会在地区上重点突破,即选择和创造基点,通过此一基点实现力量的扩散和覆盖。

一般来说,“选择基点时必须选大村镇,因为大村镇是农村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自然首领,它对小村有着传统的影响”。

基点的选择要尽可能顺其自然,先把中心村的工作做好,再以这个中心为基础,向四周按照“经济的联系(商业、合作社、集场等)” 自然发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然,突击运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起码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突击运动和日常工作的结合。

如中共自己反省的:

“突击是推动工作中起吗啡作用的一种方式,绝不是经常工作的方式。如经常地采用,不是变为不突击,就是会忽略了经常的基本工作,终于使工作陷于麻痹。”

突击要抓重点,不能用突击代替日常,以致“一切工作均突击化,所有干部都参加了突击队,而把经常工作混乱。”

过多依赖突击,则失去突击效果,所谓“样样竞赛,样样都不竞赛”。

二是要防止树先进带来的副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人都会有虚荣心、嫉妒心,树先进没有处理好,有时会使之成为出头的椽子,造成这样的问题:“对同级则嫉妒,谁好就看不起谁,缺乏虚心诚恳互相学习的态度。战士中讽刺积极分子,多数连队都成了严重的风气。”

更进一步,有可能形成为评比而评比的形式主义。克服这些问题的办法,还是中共一直强调的群众路线,突击要深入群众,积极分子也要从群众中产生,“只有群众公认的积极分子,在群众中才有作用,有力量”。

3、劳模运动

劳模运动是中共的突击工作紧紧围绕群众展开的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之初,中共开展劳模运动,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根据地面临的经济问题,基本还是苏联的翻版,尽管已经体现共产主义运动能动性的威力,但没有充分挖掘中共革命的独特性及其潜力。

中共政治运作机制的独特性在于:中共通过党组织,逐渐构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政治体系,在这里,一切经过政治,一切服从政治,而这个政治的基础总是希望下探到民众当中。

毛泽东说得很清楚:“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

劳模运动随着其不断扩大和深入,迅速向着全面的社会政治改造运动迈进。劳模运动起码在三个方面建立了上下的通联,拓展了中共的群众基础,包括乡村精英与权威的再造、民众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中共与民众间联结的加强等。

劳动英雄的选拔自下而上,民众是直接的参与者,选拔过程中人人机会平等。如果说干部的选拔更多体现组织的意旨,劳动英雄则由于其以能力为导向,有民众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更具直观性。

推出先进分子、先进村,中共大致期待的路径是:

“运动全面展开: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运动,从农村、工厂、部队机关的生产运动,推广到文化、政治、军事及其他各项建设方面。英雄大量产生,从各行各业中产生了大批的英雄和模范。七十二行,行行有英雄。由个人英雄走向集体模范,模范村、模范班、排连及工厂机关中的模范单位,相继出现。
经过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宣传,推广选举运动,把广泛群众吸引到运动中来,群众对此运动的认识有进步,并开始积极参加运动。”

正因为中共对劳动英雄有这样的期许,劳动英雄的评选,特别强调人格上的忠诚。

劳动英雄不仅是生产突击的带头人,还应是乡村社会风气的转换者,因此,当中共谈论劳动英雄时,人格的标准、思想的境界、处事的方法、风气的转移特别受到关注:

“处处为大众着想,了解大众困难,想法解决大众困难。特别是做事有民主精神,不独断,不强迫命令,遇事同大家商讨,不锋芒,不骄傲,为人憨厚。这样自然使人心服,大家容易齐心,事情容易办好,社会风气也会随之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劳动英雄既是群众的代表,更是效率优先的实践者,还是优良政治文化的传播者,这样的要求,远远溢出生产范围,在突击的思路下,劳动英雄效应被不断扩展,这正是中共革命实践总是力图推向极致的一个例证。

4、群众路线

中共强调群众路线,群众路线需要往下看,即代表权力的干部到群众中去;也需要群众的纳入,即从群众中来。

群众路线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应该是多层次的落实和实践,由于普遍人性带来的权力惰性,实践群众路线的难度不言而喻。

谢觉哉日记中总结:

“闷在工作上的两个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传下去总在打折扣,甚至走样;一是新的积极分子不易产生,旧的干部又日在减少或蜕化。”

非常准确地道出了权力向下落实尤其是实施群众路线的困难。劳动英雄运动的开展,某种程度上为群众路线的落实提供一条渠道,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劳动英雄可以起到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

如当时文件所言:

“每一个地方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只要他们和群众密切联系着,群众信仰他,他就成为这一种核心,成了领袖,他去推动群众,组织群众和领导群众……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就是改进工作,培养干部和联系群众的运动,是边区生产和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典型示范,推动群众,突破一点影响全局,把一般号召与具体领导相结合,把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最好方法。”

或有人会怀疑对中共贯彻机制的上述解读过于合目的性,是根据结果反推得出的逻辑,这样的质疑自有其必要。

中共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和政策自觉的政党,其贯彻机制的背后有强大的政治文化的支撑,绝非误打误撞,但也不是一马平川、天造地设。

其间,有种种曲折、回流,还会有巧合、意外,只是历史书写对于这样的复杂性常常捉襟见肘。当年中共干部以文会友时,相互之间的批评中就有“纯正话多,复杂事物的分析少” ,这样的批评放到历史研究中同样有效。

不过,的确也不能忽视中共贯彻机制的本身逻辑,读一读1942年刘少奇留下的讲话,会发现中共领导者对于政策和策略问题思考之缜密超乎想象,引文很长,但第一手的材料往往比任何解读都更有说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心区、村在发动群众运动之前,由区政府负责人与工作团负责人访问地主,说明群众运动要来,不要紧,不要怕,即由区政府召开几天士绅、地主座谈会(请请酒,唱唱戏),这样调虎离山,以便工作团挨家挨户去访问农民,和农民谈话,进行情况的了解并注意发现积极分子。
干部每天将调查研究所得,加以总结,对自己的工作方式、态度加以检讨,使每天的工作有进步(顶多和农民谈三四天)。个别谈话完了之后,即召集农民中积极分子开会,商讨减租减息办法。由工作团最负责的人和他们谈话,使他们彻底了解,并给他们以任务,去找更多的农民来开会。
开好了,第二天就召集全村农民大会,决定几个问题,并在大会上选举农会筹备会。……这时,就加紧教育那几个积极分子,开一个临时的比较深入的二三天训练班。马上成立农会。成立农会时要悬榜,农民对于悬榜,非常重视。……这影响一传开去,非中心区也自动起来了,也要求组织农会。这就是非中心区被中心区所推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样具体、细致的方法本身也是经验累积的结果,但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中共对经验的总结、提升并由此形成规律性指导意见的能力,的确不能低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