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某“教育专家”赵菊英收费家访,逼着学生用锤子砸碎高达拼装模型的视频,在很多模型群引起了反响。不少教育号也已经从里到外、前世今生地对“肇事者”进行了口诛笔伐。事件不详细复述了,说说作为模玩爱好者,长期写相关玩具评测文的我的一些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不讨论全套剧本的可能性,假设真有这样的事。很明显,整体事件的主导者是那个家长或者说那些家长、那类家长。上门的“教育专家”最多算是“配合演出”的跳梁小丑,发布的实录视频更像是孟母教子的“游戏代打宣传片”。

《三字经》有云: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孟母教育在曲解后看似简单粗暴,文盲都能操作,买学区房+阻止需学习无关的爱好(卖肉、丧葬cos)+恐惧教育(断机杼),再捆绑点后世儒学的孝道之类,可谓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又丧偶式育儿的娃妈们的救命稻草。这里解释一下,孟母之所以和徐庶妈、岳飞妈并称贤母,主要是深度符合儒家传统的大义,大约就是忠优先孝那一套。《列女传》里的孟母首先是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代行了父职,子不教,母挽尊。小时玩戏、青年时闹离婚、壮年仕途与堂前尽孝难两全的问题,都被故事里的孟母用深厚的儒学礼仪观道德观一一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巨变,对待老祖祖们催人奋进在历史里合乎大道行之有效的故事,今人要批判地继承。悟到多少精华先不说,至少不要捡拾糟粕。曾几何时,读圣贤书是种精英教育,是社会少数高素质高认知度高文化程度的家庭,才玩得起的GAME。大户人家确实会请先生登门授课,也有打手板之类的戏码,效果怎么样可以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人家至少请得是有学问的夫子,而不是只会说些片汤话的打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致还原一下视频里家庭状况,丈夫在外经商有着在当地还不错的经济收入,住大房子吃喝不愁。但还需要孩子有较高学历,以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也就是赵菊英劝孩子的:家里有再多钱,也不如你考上好大学有面子。换句话说,孩子妈坐稳家庭地位,能做的最重大的最被肯定的家庭贡献,就是优质的生养。生好说,已经三个儿子了。但养,真不是有钱有KPI就能完成的。我有点理解那个妈的现实困境,就是做戏也要把“教子有方”演给老公看,证明自己尽力了。

多年前我遇到过类似的故事,孩子爸是房地产集团的高管,年轻有为,收入颇丰,但疑似有外遇。孩子妈主要就是带孩子,收入也就够全家吃早点的,和健身教练多少也有暧昧。那个孩子说,这段婚姻主要就维系在孩子的学习上,不然早离了。他们家的做法倒是有效,去当地最好的小学中学,请知名奥赛的出题人来家里“讲题”。高中以后就奔着香港进而是欧美的路线去。多少是虚以委蛇的迎合我不知道,心里多扭曲我也不想知道,但面子是有了,家也保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里大儿子小学比较听话,家里管得也严,学习成绩还不错,非常顺拐地就认为理应一直如此,顺利考上名牌高中、大学,最终就读国际名校。家里贴满了“好孩子八要八不要”“妈妈语录”“我的目标”,望子成龙孟母教子的气氛一目了然。但事与愿违,孩子初二开始松懈,成绩一落千丈。于是开始归因,找来找去新增了一个“爱好”,他竟然用压岁钱买了两个高达模型,并感觉还挺喜欢的。

正常人,那怕是有点偏激的人,也能理解仅仅两个玩具不算“沉溺物质享受,放弃精神追求”,也不太可能是成绩大幅下滑的主因,“玩物丧志”只是这出闹剧的幌子。砸模型的本质是对“成绩不好”这种罪的一种惩罚,一种对教育无方的遮掩,让命运(高达)背负代罪羔羊的命运。

后面的“饭桌谈话”似乎是缓和了些,但赵菊英的思路实在是过时了。或许,时间倒回几十年前,苦学+一些朴素的学习方法,能让普娃考上名牌大学,至少是高收益的吧。但时至今日,考学上的“军备竞赛”早已迭代太多轮了。据一些报过赵菊英训练营的孩子讲述,她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妙计良方。所谓的“人人都可以是天才”,更像是安慰剂,毒性不算大但也真耽误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理解成绩大幅下滑的成因,先要明白孩子愿意学习的原因。有种说法是,要想让孩子干什么,就要打通干这件事身体分泌多巴胺的管道。说法是过于片面了,咱们丰富一点。人有内部和外部两种评价激励系统。你写一篇作文,写爽了,字字句句恰在妙处,心头欢喜,这主要来自内部评价。而因此获得了高分,被羡慕,被表扬,也是喜滋滋,这主要来自外部。把内外获得的荣誉感、成就感、满足感等正向激励加起来,如果大于付出,孩子就很有动力做这件事。如果还能因此越做越好,减能增效,就是一直上升的正向循环。

记者采访科学家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搞研究,是延迟满足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早坚持不下去了。每天的研究本身就是快乐。另外有很少一些人,对挫折和苦难甘之如饴,在外部完全不肯定的时候,自身都能有超我奖励,越挫越勇,这需要极其稳定的高自尊水平。

依附于学校教、练、考、评系统的科目学习,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目的、甚至是部分学习路径(听课、作业、统练)。长期以来不能真正地全面性地把学习还能给学生,因材施教,有效地诱发自驱力。对科目的好奇因和探索欲,未必能与教学进度相匹配。对于普娃,十几年如一日的做一些没那么轻松没那么擅长也没那么有兴趣的事,是需要外部评价系统的正反馈的。换句话说,很多孩子学习状态出现问题,其实就是这套奖励机制出现了亏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目前的高考制度就是排挤有钱人家的少爷小姐去别的赛道。他们大多数人并不比寒门更适合应试,家里的钱确实能部分转化成教育资源,但在高考面前又不是决定性的。学历对未来生活水平乃至人生命运的改变,肯定不如小镇做题家,成就感的边际效益都低。随着全民脱贫,寒门里的高材生也不都要一边带弟弟妹妹一边干农活一边学习了,不再上个网找盘英语磁带都困难了。而暴发户家所谓的“家里条件这么好,你还不好好学”变得越来越没有说服力。我看了好几个赵菊英的家访视频,这些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错,但在教育上帮不到孩子。不仅是个人问题,很可能圈层就不行,身边一个明白人都没有,才会有病乱投医。

被迫砸高达的男孩,初二语文英语三四十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态度松懈”的问题,而是老本已吃尽,新课没跟上,考试一团懵。所谓的物理曾经100、99,也可能是刚入门时的成绩。他的具体情况我不好说,但不少孩子出现类似情况是天赋一般又没跟上时代需求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家长本身就对“减负不减难度”,以及"家校共育"“培养核心素养”理解不够深,预期错位,主观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减负就是减压”。而有些老师又因为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不方便全局地替学生操盘。造成某些家长期待落空的时候,往回找补药,但没想到时代的变化从来不是变一点。找再多的老办法,也不一定适应新问题。光看着孩子听课了、读书了、刷题了、抄单词了,就感觉情况良好,但问题这不是穿越剧,也没有时光机、假如电话亭,波函数一坍缩叠加态就没了,孩子是要参加新时代的中高考的。

咱是测评号,不一直“口模”了,下面看一下北京西城一张初一的语文卷,是向本地中考的方向靠拢过的。就看前18分的语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不难先不说,是不是和不少80后家长印象里的初中语基的考察方式不一样了。18分值的内容里包含了4篇阅读,题材大约是五四赞歌、航天赞歌、缅怀先烈和一首赞美诗。都不是孩子们有兴趣的可以轻松阅读的材料。根据考试时间倒推,每篇最好4分钟内搞定,包括速读、审题、回看、答题等环节。看似考查的是语基和阅读,但隐性是考察核心素养,要求速度且精准地提取有效信息,还需要不过多的占用脑资源。因为后面的题更费脑,前面烧脑了,后面专注力都保证不了。我能理解有些习惯全额听讲、逐字逐句阅读的孩子,到初中会不习惯。他们不善于预判、筛选信息,很难迅速驾驭一些“偷懒”的技巧以提高效率。

这里需要用到学习效率的概念。效率高的孩子在学习上用时短,成效大,后劲也比较足。有些孩子学习效率其实不行,但在小学的时候通过各种前预后补反复刷题等增加学习时间的方法,来获得好成绩。看上去很认真勤奋,但其实收效并不丰厚。他们的学习收益比一直处在盈亏线上,自己没太体验到所谓的学习乐趣,三四年级就开始不轻松了,全靠尽力维持的好成绩吊着一口气。

进入初中后,如果成绩再难以挽救地开始下滑,心态就可能先崩了。变成越努力,奖励越不如预期,怎么加大学习剂量,也触碰不到奖励机制的负面循环局面。这时候男孩开始各种躺平,表象一般是沉迷手机;而女孩,尤其是乖女孩开始厌学,能量低,也是一些心理问题的高发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不是教育号,我不太可能再出一篇专门聊学习效率的文了,这里简单说说。有人说限时做题,或是参与竞技类学科,比如小奥能提高,但这更像是后面的阶段。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脑耗能量,进而是专注度,再才是培养逻辑、记忆等各项思维能力,再再后才是学科类的针对性训练。创造条件,让孩子更有机会尝试有助于基因表达的事,比如有一定门槛的自主阅读。脑耗能量低是现阶段做学霸,跑长路的基础。有人一看书就困,其实是身体对高耗能的孩子的一种保护。和体育锻炼一样,如果孩子正常训练状态下,某项成绩明显低于基准线,其实也是身体在自我保护,盲目加大训练强度容易造伤。

我曾经同时给多名三四岁的孩子连续读绘本。有人是觉得无聊走神,你加快节奏就能抓回来。而有的持续一段时间后会浑身在颤抖,越抖幅度越大,身体的抗拒已经让小姑娘无力支持了。她很乖,心理上非常想继续集中注意力,无奈脑耗能过大,家里似乎也怎么针对的训练,好在我不是学校老师,没有强行拖拽的义务,马上安排孩子们玩玩具去了。

有的男孩嘴皮子好,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强,不烧脑凭直觉的事一学就会,也能有效表达和沟通,更容易让家长误认为全面性的聪明。但其实躲开了烧脑的事,智能短板被遮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越往回倒,村里需要的基因类型越丰富。孔武有力的、心灵手巧的、能歌善舞的、伶牙俐齿的、头脑聪慧的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而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不少曾经很有用的优势基因黯然失色。本来可以成为很优秀的猎人、牧民、渔夫的小朋友,被迫要和读书型小孩同班就读、同场竞技。乌龟在游泳班里好好的,但最终还是要和兔子比赛跑,不是乌龟不努力,也不纯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时代就需要跑得快的。

难怪有人觉得现在的中高考就是在做基因筛查,越减负越教育均质化,越便宜了天生牛娃。兔子和乌龟貌似是“均质”享受教育资源,但有人听一耳朵就会了,有人全额听讲跟不上,人分了层教育却没分层,效率差距昭然若揭。这时候再拿乌龟当兔子要求,说他们学习态度有问题,谁这么想谁才是有问题。

有家长误会了减负教育,把本应倒掉的重复学习的水,又以各种形式加了回来,却又迷信以真正减负为基础的结果反馈,错拿“加工后的”成绩当成孩子的真实水平,沾沾自喜。成绩下滑后,想当然地感觉家里兔子在睡觉了,认为关键是“叫醒”,只要“醒了”就能一骑绝尘。但其中不少,是在用表面的自由散漫,来掩饰能力不足的现实,实际是背着壳默默前行却屡屡受挫的乌龟。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哭着说,自己不能表现得太努力,家里人都认为他聪明,他不想让家人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好都不影响学习吗?当然也不是。

以电子游戏为例,只要收获快乐和成就感更容易,就会让学习的收益显得没那么有性价比。所以我理解一些努努力能赶上学校进程70%以上的普娃的家长,限制孩子玩一些高评价收益的游戏。这里代表学校说一句,咱真干不过游戏里保姆级的任务引导和即时反馈的数值增长。

所以早恋有些情况下不耽误学习,也是因为有些爱慕有可能就是来自校内学习的奖励系统。努力学习成绩好,同时更有魅力,更吸引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回玩拼装高达,或是乐高等等需要组装一下的模玩,总体来说并不能算强正面反馈的项目。大多数孩子模型做得再好,也就是简单素组,最多渗了线贴了水贴,拍组一般般的照片或视频。怎么说呢,个人附加值非常低,在网上成为不了炫耀的资本。现实的外部评价上,不可能超过学习好所带来的学校和家里的正面评价。在学生间也很小众,没太多表现空间,不如唱歌、器乐、舞蹈、体育运动、电子游戏,甚至是画画受人瞩目。也不会有班花校草单单喜欢异性玩这个吧。

再往前一步说,整个二次元文化带给孩子们的外部支持,更多的是认同感和归属感,和一点非常微薄的近乎自欺欺人的小众优越感。一路走来,相信大多数关注我们公众号的朋友和写手们一样,并不是退无可退非玩模玩不可,非需要沉浸于二次元的。

我们经历过一座座的鹅山,翻过属于自己的重山峻岭,结识、应对各种人,维系各种关系,有过数不清的得意、失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无数的坚持与放弃的选择,对过,错过,有了如今自己的生活。

但对于刚刚开始遭遇人生困境的孩子,还没有胜绩打底,很难面对怎样都得不到肯定的局面。而一两个塑料玩具,或是些肤浅的流行读物,能放过就放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了这么多,我有意绕过了内在回报的话题。上面都是虽然也没那么喜欢学习,但对游戏、闲书、二次元也说不上多喜欢,只是更轻松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的例子。那么有预判地调整好孩子的奖励循环系统,可持续性地补贴,是有机会越学越爱学的。但问题是孩子如果在高考前发现了自己心向往之的真正的爱好呢?

内外两套评价系统出现分歧,并正面对撞,是非常残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厌恶用厌恶疗法摧残孩子的喜好。不是堵上了一条分泌多巴胺的路径,孩子就能心无旁骛的学习,而是就不快乐了,不快乐是很可怕的。但我也承认现实是越往上路越多,越往下越没得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聊点更沉重的,学习动力除了内外部的奖励,确实还有恐惧。个别无良老师在班里默许对学困生的羞辱,通过偏爱、赋权,拉一派打一派,甚至吆五喝六的亲身参与,其实就是在利用优越感和恐惧心理,压迫中段生往前走。差不多就是《暗杀教室》里没有那个超级老师的效果。

但这是以牺牲尾部生为代价的。有些家长盲目地认为老师严厉管教自家孩子就一定是好的,但对于学习明显有困难的孩子,恐惧教育弊大于利。因为人人都怕,人人争先恐后,最后沉淀下来的乌龟再努力也还是班里被责难的对象,逃不出去,在绝望中挣扎或放弃挣扎。长期看,这种容易滋生怨恨的教育,对大多数孩子,哪怕是“幸存者”都是有害的。

而在家里搞恐惧教育,基本就是电影《年少日记》的效果,让孩子失去了最后的心灵港湾,退无可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私以为在如今的形势下,孩子能不能一路学霸,一是看天赋,二看家长的认知能力和圈层。拼装模型、塑料积木、二次元手办什么的,根本就不是成败的胜负手。对于小学学有余力的孩子,放过课内,加强各项核心素养的考察与培养,丰富见识,扩宽思考维度。课内跟不上的,适度补贴,期待开窍,一直不开窍也别急,就一直补,静待花开。初中成绩明显下落的,要相信孩子一样着急,尽量教方法、稳信心。实在不行看情况找找退路备着,适时向孩子透露一些。

另,推荐一下《北京卡通》原主编闫宝华老师名为《64岁原重点中学教师评赵菊英:我应该砸到你脸上!》的视频,站在教师和资深二次元的双重身份聊这件事,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