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校到底是什么地方,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还是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不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一开始就是为了省成本。

设计的方式如下,首先是把职称和行政待遇联系起来,行政待遇就自然而然和行政级别联系了起来。

然后就以高等教育的最高形态毕业生为基准,定下一个待遇,高等教育最高级的毕业生是博士,博士进入体制,给的待遇就是少校或者正科。

博士进入高校,给的待遇就是讲师。这涉及到的核心点,是基准。也就是博士的价值,到底是以什么来衡量。问题的难度在于找到匹配的待遇,毕竟都是博士,一个博士和另一个博士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但是这个人的就业方向是很多的,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那个,所以要有一套评价标准,保证博士的待遇在任何系统,都是一样的待遇。

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把职务当作零件来替换,一个人确定其待遇容易,一类人确定其综合待遇,要保证的是公平。最终目的,是以货币之外的实物和荣誉性质的保障,来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

知识分子是非常聪明的,只是往往没有勇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你让秀才根据市场就业,秀才们都搞的不错。

所以,才需要向人才让利,无非是怎么让利的问题。以目前高校分布地区的城市的房价水平,一个高校的讲师,年薪二十万算高的,如果不以各种福利待遇支撑,高校讲师很难继续进行人才的再生产。

毕竟,大厂的工资给的真的到位。做科研真的穷,又有什么办法?这要按照市场价格给,一个讲师一年不给40万,他不是很愿意干。

总不能要求人家在中西部奉献,最后一年到头工资房子都买不起。过的实在是太不好了,拿什么要求人家搞人才培养?

画饼忽悠人奉献,那是畜生。人家自己会用脚投票走。

一个学校,有100个讲师,工资就需要4000万,再来100个副教授,又需要至少4000万,还没算教授的时候,工资就接近一个亿了,大部分学校给不起。

于是就是两条路线,有钱的学校给工资,让人才内卷,干够了年限走人。没钱的学校给待遇,稳定也是很重要的。

有钱的学校可以不用这么玩,直接砸钱就行。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玩法,博士来了给个特聘,没有编制,有的是钱,发工资,到了年限非升就走,学校能出成果,人才有的是,不用给编制。

但是没有钱的就难办,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不至于让有钱的学校把人都挖走,该给的待遇,还是要给。毕竟知识分子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衣食住行。

依靠着住房保障、日常生活保障,教工食堂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养老、医疗保障,甚至是子女入学的保障,叠加荣誉称号、社会地位,保障了不需要投入多少社会资源和财政,也可以实现人才的统一市场供给和就业后的稳定。

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也只有如此,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真的稳住知识分子,为民族和国家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