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秤古量今的“秤”不变,变的是人心

在古代,对于秤不准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以唐朝为例,《唐律疏议》中有两条有关度量衡的法律条文。

第一条是关于检定:依照关市校斛斗秤度令,每年八月到太府寺平校,京外的到所在州县官府校验,并印署,如果校勘不准,对检定者杖七十。监督检定的官员失职没有发觉,治罪比检定者减轻一等;若是两者通同作弊,同罪。

第二条是关于私造度量衡器具:在市场上使用私造失准的度量衡器鞭五十;如有克扣欺诈行为,其非法所得按盗窃论处;利用度量衡器具侵吞国家财物的,以偷盗国家财物论处;未经官府检定,没有加盖检定印记的,惩戒鞭四十。

此外,宋、元、明、清等朝代也都有明文规定,衡器不合格不能使用,一旦发现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清代乾隆年间,对于缺斤少两的处罚尤为严厉,一旦发现,最直接的方式是将秤没收或当场销毁,并可能伴随其他刑罚。

总的来说,古代对于秤不准的处罚体现了对公平交易的重视,以及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秤与公平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概念。秤,作为一个古老的测量工具,它的核心功能是确保物体的重量得到准确的衡量。而公平,则是我们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保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世界没有秤,那么如何衡量物体的重量?我们将无法确定一块面包是否足够重,也无法判断一枚硬币是否真实。同样地,如果我们的社会失去了公平,那么如何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障?我们将无法判断一个决定是否公正,也无法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秤和公平,都体现了我们人类对于精确和公正的追求。秤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准确地衡量物体的重量,从而保证了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而公平的存在,则使得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秤不准确或者公平被忽视的情况。

5月16日,有一位博主在连云港海鲜市场购买海鲜时,发现商家的电子秤存在问题,可以随意操控重量。这位博主用自备的砝码检测,发现原本500克的砝码在电子秤上显示为了630克。他找商家交涉时,商家竟然抢夺装虾的袋子并试图销毁证据。更为恶劣的是,商家还纠集了多名人员对博主进行围堵和人身攻击,试图阻止他继续拍摄和曝光这一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曝光视频上看,市场内商户在围堵和威胁“打假博主”时,非常齐心,是否因为缺斤少两,使用不规范计量工具,在这里就是“潜规则”?事件曝光后,当事博主的评论区不少网友都反映,曾经在这家市场被坑过。

5月18日,有打假博主发视频反映其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第二农贸市场买鱼时,一商户存在“缺斤少两”的情况,并被市场方管理人员抢摔手机。

视频中,男子在南京东山第二农贸市场买鱼遇缺斤少两问题,找卖家理论时卖家承认自己所用的秤是九两秤。随后男子要求与卖家一同找管理方,结果跟市场管理方发生争执,工作人员抢砸手机,还称“什么东西,你拍什么东西,赔你个手机就是了,还要弄你一顿”


这两个事件都是拥有众多粉丝基础的“网红”曝光后引起广泛讨论的,如果不是普通人遇到这种事结局会如何?市场管理方在市场中设置了“公平秤”,但是消费者要求在公平秤复验时都遭到了阻拦,市场管理方和市场商家站在一起,一起为难消费者。

如果是被整个市场的商家的围堵,强抢手机,强行销毁证据,有几个普通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还敢继续维权。

为什么作为普通消费者维权成本这么高?缺斤少两的事为什么屡禁不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鬼秤”为什么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呢?“鬼秤”是谁生产的?古代的秤都可以定期核验,为什么现在不能呢?是难解决还是不想解决?

看到这些新闻后,作为普通消费者只有挫败感和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