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8日,北京时间今天(5月19日)早上6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林徽因颁发了迟到100年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将属于林徽因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递交到了到林徽因外孙女于葵的手中。

1955年林徽因去世后,在林徽因的墓碑上,她的先生梁思成在刻下了“建筑师林徽因墓”的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之墓

这位传奇女子可以拥有更多的头衔。

她与梁思成携手走遍中国考察古建筑,创办中国最早的建筑系,她抢救了景泰蓝工艺,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还写了大量优美的诗歌散文……

她可以是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美术家、诗人、作家、舞台美术设计师……

可是,在她的墓碑上,梁思成只为她冠以“建筑师”三字。

今天,林徽因终于得到了她迟到了100年的建筑学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的毕业照

相比于林徽因职业成就,很多人更喜欢评判她的外貌,解读她的感情生活,在这些讨论中,林徽因常常以“民国第一才女”的形象出现,而她的“建筑师”身份,一直面目模糊。

如果没有林徽因,就不可能有建筑师梁思成。

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游历欧洲,西方的建筑艺术深深打动了她,那时她便产生了学建筑的想法,而在清华读书的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梁思成说,建筑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梁思成喜欢绘画,于是决定和林徽因一起读建筑学专业。

1924年6月初,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曲线救国”进了美术系,建筑系不收女生的原因是——建筑系的学生常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方便。

但林徽因还是选修了建筑系的大部分课程,获得了建筑系所需的72个学分中的61个,学分没修满是因为其中两门建筑必修课女性不能选,一门是包括男模特写生的绘画课,一门是要去建筑工地现场的建筑施工课。

在同时读了美术与建筑两个专业的必修课的情况下,从入学到本科毕业,林徽因仅仅用了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林徽因选修的许多建筑系课程都得到了“卓越”(Distinguished)的评分,她的老师还破格聘她做建筑系的兼职助教,后来更是聘为兼职讲师,直到毕业。

她获得建筑学学位,当之无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林徽因和同学们

林徽因与梁思成毕业后,选择了回国,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东北大学任教,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后来又加入营造学社。

如果他们选择留在美国或者加入当时的建筑事务所,他们会赚更多的钱并留下更多的建筑作品。

但由于持续的战乱和颠沛流离,林徽因没有太多进行建筑实践的机会,更何况她还要在兵荒马乱的生活中承担起照顾子女,料理家务的责任。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大概只有下面这些:

1、1929年2月,梁启超去世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为父亲设计了墓碑,这是他们学成归来后的第一个作品。墓碑用大理石制成,高2.8米,宽1.7米,形状似榫,古朴庄重。

2、1929年,在东北大学,梁思成、陈植、童寯、蔡方荫四人组成“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设计了吉林大学校舍总体规划和三层的一个教学楼,还设计了交通大学计划在锦州开办的锦州分校校舍,林徽因均参与了设计。

3、1932年,林徽因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又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女生宿舍楼。

4、在沈阳、昆明设计了一些私人住宅。

5、1938年8月,梁林被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校舍顾问,他们为西南设计校舍。又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因为缺少经费,他们的西南联大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设计的云南大学映秋院

6、1940年5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昆明郊区龙泉镇龙头村为自己设计修建了一所住宅。这是两位建筑师一生中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唯一一所房子,为此还欠了一大笔债。土坯的墙壁用石灰粉刷的洁白,轻质的木结构梁架上覆盖着青灰色的瓦,房间高大通风,房后是一个院子,院子里有尤加利树和叶子花,简单明快而雅洁。

虽然林徽因留下的实体建筑并不多,但在其他方面,她的成就巨大。

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古建筑和文物两千余处,中国第一个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就是他们发现的,在此之前,日本人曾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对考察测绘进行了整理,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两本著作。

林徽因和梁思成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开创了中国建筑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察古建筑的林徽因

在人们的传说中,林徽因是才华横溢的美女,然而她短短51年的人生,面对的是生命的不断坍塌与失去。

失去父亲——1925年12月,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猝然遇难。父亲去世了,她再也不是大小姐,而是要对弟弟妹妹援之以手的大姐,是需要对母亲尽责的长女,就从父亲去世开始,林徽因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业中。

失去家园——战争爆发,让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得不背井离乡,抛弃了旧有的一切,流亡到长沙,昆明,后来在偏远四川李庄一住就是5年。

失去健康——流亡的生活让林徽因肺炎发作,发了几个月的烧,从那时起,她再也没像正常人一样健康生活过,而是要对弟弟妹妹援之以手的大姐,是需要对母亲尽责的长女,颧骨突了出来,双颊陷了下去。

失去事业理想——建国后,林徽因与梁思成构想着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在他们的理想中,清华大学建筑系要包含市镇规划系,造园系,工业技术学系等,培养一批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但他们的理想落空了,当时要求建筑系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而苏联当时的教学计划还在沿袭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吸收国际上的新趋势。他们深爱北京古城,也被拆除了,国家没有采纳他们完整把保存北京旧城古建筑的城市规划方案,梁思成、林徽因的声音在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一泻千里的浩大声势中,如浪花被巨浪吞没。

面对生命的不断坍塌,林徽因如何能撑过来,还能焕发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她的生命中有比“小我”,比“一己之求”更为宏大的部分。

1、艺术与诗意——艰难的生活中,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空隙,林徽因也要把这空间留给诗歌,留给建筑艺术,留给音乐和绘画。就像她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说的,“阳光从奇异的角度偷偷射进这个充满混乱和灾难的无望的世界里,人们仍然意识到安静的美……”

2、对事业的坚守——林徽因和梁思成长年奔走在穷乡僻壤,一点一点地梳理着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她踩烂泥,坐驴车,住肮脏的小店,床铺上爬满跳蚤,被咬得浑身是包……但是她从未改变自己的选择。即使后来在李庄流亡的那些年,林徽因大多数时间只能躺在床上,她还是和梁思成一起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两部著作的写作。

3、对祖国的热爱——战争爆发后,林徽因和梁思成拼着性命不顾,也要留在中国,他们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或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林徽因参与了新中国国旗、国徽方案的拟定工作,还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唐代风格作为蓝本,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她一直被激情和梦想鼓动着,发表了许多极有创意的建言。

一个生命究竟蕴含多少可能?一个人究竟能创造什么奇迹?

1945年被断言只能活5年的林徽因,在1952年夏天,还在忙着为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和平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准备礼物。

她的双肺被结核菌吞噬,肾脏被切除了一侧,每天吃的很少,夜里全靠安眠药才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是第二天她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如果看到她那专注而有神采的眼睛,谁都不会相信这是个身患重病,非常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人。

对自己所珍爱的一切,具有一种献身的热情,这是林徽因最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在其文章里回忆母亲,“她受过与她同时代女性相比更好的教育,有独特的艺术禀赋和才华,却由于时代的、社会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尽管如此,她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文化建设默默地作着开拓性奉献。”

林徽因不长的生命,始终焕发着灼灼的光辉,这光辉,来自她鄙人的才华,更来自她对事业不计后果的燃烧。

再一次向建筑师林徽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