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这样几起案件,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为何却能屡屡得逞?

“你去找妈妈刷脸,不付钱的话抓你家人坐牢!”

“妈妈,我用下你的手机玩游戏...”

“他们说,如果我不去拿妈妈的手机按他们说的来做的话,就会......”

一起看看这些案例

(以下均为化名)

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巨大的吸引力下,小熊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结果网页显示账号处于

“防沉迷状态”

,对方就能帮助自己解除影响。小熊不得已照做,期间让妈妈人脸识别谎称自己要买学习用品,共计被骗30000余元。

小胡(15岁)在家里玩手机时收到打卡即可赚钱的

私信

小胡看过后

模仿其他人操作

父母在外打工,现在和爷爷奶奶在家

。对方立即告诉小胡刚才的扣款操作失误绑定系统,必须用爷爷的手机解绑,如

不解除后期还会有大额扣费。

小胡去爷爷房间偷偷拿到手机

按对方要求打开摄像头,

用爷爷手机绑定了一张银行卡,下载“云X付”APP并注册绑定,修改支付宝密码并提供了验证码,共被骗53000元。

小雷(12岁)在刷短视频时收到账号被盗的私信,

对方称是“警察”要小雷配合抓捕一名嫌疑犯,

需要视频通话查实父母的手机,并警告其不要告诉父母。

发现情况不对想拒绝转账,对方马上威胁不转账就会将卡中金额全扣光

并抓走他的父母.....小雷母亲发现时已损失28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骗术揭秘小课堂

诈骗分子在攀谈中发现受害人系未成年人,确认受害人身边没有家长后,让其偷拿家长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且胆小的心理,自称是“公检法”或者

用“涉嫌违法犯罪”“坐牢”“大额划扣”用词进行恐吓、威胁。

诈骗分子会全程与受害人开启视频通话,然后操控其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或者指导其用家长手机下载远程操作软件,远程控制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未成年人易遭受电信诈骗的原因

01

02

心智尚未成熟

未成年人在心理和认知方面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和影响。未成年人对陌生人的恶意行为和虚假信息缺乏警惕性,容易轻信陌生人给予的优惠、赞助等。

03

04

社交心理驱使

未成年人常常渴望社交认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容易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犯罪分子利用这一点,通过虚假身份和甜言蜜语来建立信任,最终达到诈骗的目的。

05

缺乏监护和指导

1.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2.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当陌生人说出“不要告诉大人”的时候,就是有“诈”,请勇敢大胆的告诉家长,可以及时止损,以防受骗。

3.转换教育方式方法,尊重未成年人心理和情绪状态,多陪伴鼓励,而不是在“搞学习”与“玩手机”中一刀切。

4.注重孩子的思想动态,也可通过孩子的玩伴同学了解孩子的近期动向,及时发现孩子生活中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