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阶层跃迁的真相何在?
本文深度剖析了社会阶层的本质——一个由经济基础塑造、教育背景雕琢、个人奋斗影响的多维构造。从古代士农工商的固定秩序,到近现代工业革命引发的阶层流动加速,再到当代社会多元化经济下的新阶层涌现,每一次变迁都是个体与时代的碰撞。金钱与职业,教育与机遇,这些因素如何交织定义了我们的社会位置?为何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阶层跨越的根本动力何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那些突破阶层束缚的个体故事,不论是网红郭有才的逆袭,还是地域文化中的商业智慧,都在诉说着阶层并非铁板一块。每个人都在这场无声的竞赛中奔跑,思考自己的位置与出路。本文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冷眼旁观,更是激发自我反思的钥匙,让你不禁自问:“我在哪一阶层?又将往何处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古今中外,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始终处于某一个阶层,如果想突破这个阶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社会阶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对每一个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必然影响。所谓的老鼠打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尽管这个比喻不够恰当。
农民与工人相比,农民与工人的工作场景不一样,每一个人获取的经验也不一样,以及他们构成的人脉圈同样也不一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一样,所以,认知的形成,无非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的学习 才能够形成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价值观。所谓的环境决定论,同样符合物质第一性原理,也就是环境造就人。
阶层是资金流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你处于什么样的一个阶层, 是由资金决定的。这个话对吗?我感觉是对的,但是我同时又觉得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这个看法。
阶层的本质是一个穷和富的问题,阶层本身属于意识范畴的问题, 也就是说,人为划定的或者人家认为你是什么样的。既然属于意识范围内,那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这样的话,用辩证法来看待,就很容易成立了。
简单的说,你的物质基础达到了,阶层也就达到了。
当然我的这种观点不是鼓吹有钱等于高贵,以职业论贵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正常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毫无疑问的是,你自己的资金量决定了你所在的阶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下面看看,按照时间沿革,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古代所谓的士农工商,指的是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也就是《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思是同一行业的人在一起容易交流经验,提高记忆。 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动有很大作用。还可以营造专业的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让人见异思迁。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最后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近现代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基础变革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无产阶级的形成、中产阶级的扩展、旧贵族和地主阶层的变化、社会流动性增强和城乡差别加剧分化等等,让人处于相对固定不变的阶层当中。这种情况主要是人所处的经济基础不同导致的。
在当代,由于经济基础的多样性,大家纷纷参与的经济活动,并且由于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素质,不同经济主体的诞生,造成职业流动性加强,新型阶层人士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人们开始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慈善。
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纷纷通过经济基础的变化,突破了自己原来的阶层。
02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话已经存在上千年了,这16个字才真正总结了人存在的动机,就是为了跨越阶层。
从秀才、举人,进京赶考进士到状元,你能不是说为了超越阶层吗?这是另外一种超越阶层的途径, 也就是说,你通过国家选拔,达到了某个层次,财富跟着也就有了!一直到今天为止,还是这种状况。
我们不能按照专家的观点去认识阶层两个字,作为老百姓,我们就简简单单的从日常生活中来看待人的层次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有钱或者没钱。如果你不知道他有钱还是没钱的话,可以从他从事的职业上面看。生产线上打工的,与坐办公室管理的,肯定处于不同人的层次,确定了他们的待遇水平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的财富水平不一样。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持有反对意见,他们对阶层两个字的含义认识有所不同,有可能会认为,简单的以财富多少来论阶层,但是我始终觉得有一种很朴素的观点,如果你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还谈什么阶层呢?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好像在公众场合不能提起一样,贫富分化,恰恰说明阶层分化。单纯的从人从事的职业来讲,可以把人分出来不同的阶层,但是根本的阶层表现,还是要由财富拥有的多少来区分。
有一些人有了钱志高气扬,有一些人,有钱以后却深藏不露,衣着朴素。从外观看,好像是两类人,但是从人家的幸福感来讲,还是一类。你总不能把身无分文的人和拥有财富却不表现出来的人列为一类。
所以,虽然我们不可以把财富拥有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当成一个大讲堂一样来宣传,那样难免会造成不同阶层的人更大心理落差,但是我们从思想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认识,社会阶层的形成根本就在于拥有财富的不同。
以最近爆火的音乐网红郭有才为例,我们可以完全想象他就是社会最基层的一份子。十岁丧母,13岁开始工作,然后努力赚钱却不花钱。辛辛苦苦坚持做自媒体唱歌好多年,最近凭一首《诺言》才开始走红。短短几天时间,收入有几百万,一举突破他固有的财富阶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在传统观念中, 职业的贵贱区分,实际上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导致人们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同,导致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地位,比如,平民,官员等。
通常,需要知识较多,或者是教育水平要求高的职业被视为高级,而经常付出简单体力劳动者,则被视为低级。
通常在一些专家眼中,或者出于宣传的原因,经常说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实际上这个在人们眼中的看法当中还是完全不一样的,嘴上是这样讲,大家心里却不这样想,不然的话为什么上千个人去报考一个公务员的指标呢?当老百姓不是很好吗?
在当前,分明是技能专业化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比较好一些。因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当中,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急剧上升,这些技能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手艺或者技术制作,更包括了对先进设备的操作维护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比如说程序员、网络安全专家等等职业。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全新的职业领域,比如说数字营销、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管理、游戏开发、区块链技术等等。这些职业不仅仅依赖对最新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还要求创新思维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很明显,在我们国家这种社会阶层里面,高收入阶层通常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职业选择权,可以更容易地投资于个人兴趣和发展,追求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领导力的高端职位。他们可以通过创办企业、投资创新项目、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不仅实现个人价值,还能带动就业、促进社会进步和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产阶级稳定而多元的职业选择让他们有机会在专业领域深耕,成为行业内的专家或领导者。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教育、医疗、技术服务等行业寻求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平衡点,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创新工作方法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工薪阶层对于蓝领工人、服务行业人员来说,虽然职业选择可能相对有限,但他们依然是社会运作不可或缺的齿轮。通过提升专业技能、参与技能培训,他们不仅能在本职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还能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比如保障基础设施运行、提供日常所需服务等。
低收入和贫困阶层的人群面临更多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太少。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职业培训、小额信贷支持等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新技能,进入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即使是从事简单劳作或社区服务,也能在改善家庭生活的同时,促进社区的和谐与进步。
04
真正突破个人阶层的途径也确实不多,从古到今,通过教育能够突破个人阶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拥有一定的教育水平,你可以考公务员,在公务员的队伍当中表现的好,有能力可以获得晋升,一步一步的可以升任地方大员。过去一些名门望族,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条路径,比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等。
虽然在现代不能像他们一样恩泽后世太远,但是至少做官到一定级别以后,自己家族里边的人都已经安排的差不多了。而且,一旦跨入这个阶层,对后代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基本上都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虽然这个阶层的人处于比较少数,但是绝大多数人完全可以证实这条路可以走得通,就是竞争太激烈,我们现在很多政府官员其实都是从小镇作题家走上去的。
在这个阶层中间,成熟的家庭往往通过联姻,进行阶层固化,这一点在县级乡镇表现的很充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专家在网上也已经披露了不少这方面的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破这种局面是困难的,因为这个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也是一种传统。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经商做生意,虽然士农工商把商人排到了最后,但是,只要不做大,不诉求政治权利,还是很安全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和事实已经证明,多数中产阶级都是做生意出来的。当然也有很多生意做大了,成了名人,但是也翻了车。
这最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原因,随着自己财富的增长,却想谋求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一旦和政治权力形成了对撞,牺牲的自然是他自己的财富。
从古到今,无数案例已经印证了这个论断。
其余的通过牺牲自己时间换取财富的,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长此以往,凭自己技术特长吃饭的,往往生活的比较富足宽裕。就是说,吃饭本领过硬,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很穷困的生活,比方说,理发师,汽车司机、 电器维修工等等,这些拥有一级特长的人,往往都是最后单干,也走进了有钱人一族。
相比较而言,文化程度偏低,只是用自己的生命时间去争取生活费的,在各种社会经济家庭压力下,始终攒不下来钱。这一类人,学不到一技之长,而且也没有学习力,工作换了又换,工资也无法涨上去。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存到钱。
这一类人基本上是阶层里面最下一层的。
大家现在发现在网上讨论养老金的话题非常多,有的人一个月七八千,有的人一个月只有1000多块,结果有很多人愤愤不平。
还有的人认为农民过去交了公粮,国家应该给他发养老金,这纯粹是胡说八道,胡搅蛮缠。养老金是由国家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交公粮是由农业税条例决定的,根本就是两码事,硬往一块扯。恼怒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论是否合法,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这一类人也就是社会下层人,肯定也没有人能够关注到他,更别提他自己的诉求了。因此他也只能到网上继续发发牢骚而已。
也就是说,他们平时根本就不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也根本没有想过如何去突破自己的阶层,把自己升华到某一个阶层的水平,到老了以后没钱花却大惊小怪。很多时候我们讲。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成立的,这一类人就是如此。
05
我在南方20来年,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相当多有文化的人,给文化程度低的人打工。从北方过来的人很多都有学历或者学历比较高,但是发现南方很多人学历比较低,却混得都不差。
尤其是我所了解到的潮汕人,以及网上经常见到一些文章资料。潮汕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生孩子多,另外一个就是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上学有多高,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朋友在外面学着做生意,所以潮汕人天下生意做得又远又广,这可不是吹。这是一种当地的文化特征。
这涉及到人家对财富的看法,以及追求手段。在北方,大多数家庭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的孩子,能考一个好大学,大学毕业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以求工作稳定,安逸到老。
广东潮汕人可不这样想。他们认为把一辈子的时间交给别人去管着很不划算。所以人家要用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的生意。生意也不怕亏,也不可能每次都亏,能赚到5块钱的生意,后面就能赚到500块的生意。
这一种认知,是一种文化认知,不仅仅是思想认知,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所以,社会阶层的存在是必然,作为社会阶层的每一个个体,却是流动的,每一个人都在拼命突破自己的阶层,但是成功的是绝对的少数。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是历史长河中的恒久话题。从“士农工商”的古典划分,历经工业革命的冲击,到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阶层概念随经济基础、教育水平与个人奋斗不断演变。财富多寡常被视为划分阶层的直观标尺,但实际上,教育晋升、创业机遇乃至地域文化亦是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潮汕人的经商智慧、网络红人的瞬间崛起,无不揭示个体努力与时代机遇的交响。阶层背后,是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每个时代个体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写照。思考自我定位,探索突破之道,我们共同置身于这场未竟的阶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