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封孕妇求助信:“我是怀了第5胎的人了,前4胎都没活成,其中后3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求您拯救我这还没出生的第5胎。”林巧稚回了信:“还是请你就地生产,就地治疗为好。”然而那位孕妇又接二连三地来信:“林大夫,请您拯救这个生命,请求您死马当活马医吧。”

林巧稚是历史上第一个攻克了新生儿溶血症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引进了剖腹产的人。如果没有她,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和你。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在她5岁时,母亲不幸患上了宫颈癌,不久就去世了。此后林巧稚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1年7月林巧稚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考试,然而在她最擅长的英语科目上却出了意外。

那天考场上同学们都在认真答题,突然“咚”地一声,一位女同学晕倒在地。监考老师赶忙跑过去,看见女生穿着裙子,作为男老师,他不方便施救。

正当老师束手无策时,林巧稚放下笔,跑到昏倒的女同学旁,将她扶起送往医务室。等她回来,发现考试已经结束了。没有答完题的林巧稚认为自己一定考不上,心里很难过。

然而一个多月后,林巧稚意外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很纳闷:“我连答卷都没有完成,我怎么可能收到协和的录取通知书呢?”

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在考场上救人的一幕都被监考老师记录下来了。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校方知道后查看了林巧稚其它几科的成绩,发现都很好,便录取了林巧稚。

八年后,林巧稚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

当时中国的妇产医学可以用空白二字来形容,生孩子只有顺产和难产两种方式。连最顶级的社会精英家庭,产妇临盆都是去请传统的接生婆。

传统接生是典型的凭经验做事,缺乏科学手段,产妇和胎儿生死由命,孩子的死亡率高达20%。

为了降低孩子的死亡率,林巧稚首创性地引进了剖腹产,并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剖腹产的主刀医生,使我国新生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了300%。

1937年抗战爆发,很多人都劝林巧稚离开北平:“日本已经打来了,赶紧逃命吧。”而林巧治却说:“我的病人、我的同胞都在北平,我怎么能够弃她们而去?”

1939年协和医院派林巧稚远赴美国继续深造。林巧稚获得了美国研究院的高度认可,当时美国向林巧稚提供了丰厚的待遇,还有先进的科研条件。

然而面对美国的挽留她断然拒绝了。她说:“我来到这里进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回国办好妇产科,造福我们中国的妇女和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抗战中期,协和医院被迫关闭了,林巧稚没有离开北平,她在北平的胡同口开了一间诊所,很多生活在底层的妇女找她来看病。

能吃药敷药就好的病,绝不多花钱让她们去打针,实在付不起药费的,林巧稚就免费进行治疗。这家诊所在战火当中坚持了6年,她接诊了8000多名女性。

解放后林巧稚回到协和医院,她给别人看病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总是习惯去关心病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苦农民,林巧稚都一视同仁,她说:“我只看病不看人。”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封孕妇求助信,信里说自己怀了第五胎,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后三胎都是出生之后发黄夭折的。

林巧稚知道这是典型的新生儿溶血症,但是这个病当时连一个治愈的先例都没有。

对于医生来说,一次失败的手术就可能意味着口碑的崩塌。林巧稚本来可以拒绝,但是她最终还是不忍心,于是让那位孕妇来北京生产。

孩子出生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的黄疸,各项生理指标也是越来越糟,怎么办?

专家会诊之后,林巧稚一拍板:“给孩子进行全身换血”。这个治疗方法可是太大胆了。

但是林巧稚对孩子进行了三次全身换血,成功救活了孩子。这就是中国第一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医疗条件不发达,人们对妇女、儿童的卫生条件也不重视,产妇死亡率高达1.76%,新生儿的死亡率更是达到了27.5%。

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林巧稚主编了很多科普读物,教会了无数普通老百姓基本的卫生常识,造福了广大的妇女和儿童。

林巧稚还推动了全国宫颈癌的普查。当时全国有110万适龄妇女进行检查,光是在北京宫颈癌早期被发现的比例就提高了8倍,让许多妇女有了治疗的机会,看到了生的希望。

到了60年代,林巧稚已经六十多岁了,她依然坚持去农村巡回医疗,为穷苦的农民看病治病。

在最后的几年时光里,她还坚持完成了50多万字的《妇科肿瘤学》。

1983年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林巧稚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奋斗了一辈子的医学事业。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五万多个新生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国家和人民,林大夫付出了她的全部。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她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