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五代十国,民不聊生,豪强割据,可谓乱世之难民。952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反叛后汉政权,占领长安城。平定此次叛乱关系后汉王朝的生死存亡,皇帝派心腹大将郭威前去讨伐,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即将在长安城下展开......

一、唐亡之后,中原进入长达数十年的分裂混乱

907年,江山易主,堂堂大唐终于在战火中灰飞烟灭。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分水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时间里,曾经统一的中原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混乱状态。昔日浩瀚的唐土,被各路军阀割据得七零八落,号称“五代十国”。

其时,唐朝旧臣之子朱温在河北称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但很快,这个新兴政权就在党争中土崩瓦解。朱温死后,其子朱友珪夺位仅两年便被杀,后梁灭亡。接着后梁的旧将,节度使李存勖建立后唐,再后来又被石敬瑭的后晋所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场混战中,最后的胜利者是刘知远。950年,刘知远击败后晋,在河东称帝,建立后汉。称帝之后,刘知远大封功臣,其中最受宠的是心腹大将郭威。郭威跟随刘知远多年,可以说对后汉的建立有着本事卓著的贡献。

但即便刘知远建立新政权,中原的战乱却并未真正平息。刘知远在位仅两年便去世,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后,中原各地很快又陷入内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承祐比其父刘知远要嘘寡多疑得多,登基后对大臣尤其是功臣郭威就有所猜忌,多有疏远之举。

这使得郭威心中也有些不满。但多次征伐下来,郭威仍然忠心耿耿,从未有过异心。当年他可谓立下汗马功劳,这次又带兵平叛有力维护新王朝,可见郭威忠心为国。刘承祐若能放下成见,重用郭威,对巩固后汉政权必将大有裨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李守贞叛乱,刘承祐派郭威平叛河中

952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率领部队反叛后汉朝廷,占据了河中的要地长安城。这是刘承祐登基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叛乱,关系到这个尚未站稳脚跟的新政权的生死存亡。而要平定这场叛乱,刘承祐需要倚重的,就是他父亲的心腹大将郭威。

郭威,此时已是五十来岁的年迈之人。但他经历过后梁和后唐的兴衰变迁,可以说是当世最富有经验的谋臣与将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郭威就是助刘知远夺得皇位,有“拥戴之功”的人。如今刘承祐派他率军前往河中,也是希望能依靠他的智谋和威名平定乱事。

听闻李守贞反叛的消息,郭威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响应刘承祐的调遣北上平叛。他明白,此举关系到后汉政权的生死存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守贞占据了长安这个重要的军事要地,后方将出现空虚。如果不能迅速平定叛乱,其他藩镇也会像看火的蚂蚁一般蠢蠢欲动。必须迅速平定叛乱,稳定人心,郭威不敢有丝毫懈怠。

经过数日急行军,郭威的大军终于来到了长安城下。从城头远远望去,郭威的军队人数众多,队伍庞大,一时间让守城的李守贞有些心生畏惧。郭威多次领兵出征,声名赫赫,李守贞也曾亲眼见过郭威用兵如神的风采。此时一见郭威大军压境,李守贞不免有些胆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郭威用计谋战胜李守贞

但很快,李守贞就稳住了心神。他清楚,郭威率领的是新政权的部队,后方补给不足是他们最大的软肋。自己手里掌握着长安这座粮仓,足可与之抗衡。于是,他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命令士兵退居城池,坚壁清野不与郭威交战。他相信,只要固守不出,郭威的大军迟早会因无法补给而自动撤退。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郭威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积极进攻。大军来到城下后,郭威只是率领几个亲兵巡视了城池,便带着大军回到了营地,之后几日里一直处于静观状态,丝毫没有攻城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威的这种反常举动让李守贞很是疑惑。时间一天天过去,郭威仍然没有行动,似乎打算就这么长期围城。这与李守贞原本的判断完全相反。李守贞预想郭威会急攻,没想到郭威非但不攻城,反而安营扎寨的架势。

就在李守贞百思不得其解时,郭威的大军中突然传来了建造营房的声音。原来,郭威下令士兵们停止攻城,而是开始在长安城外修建房屋营寨,似乎真的做好了久攻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晚,士兵们刚刚完成了简陋的营房,李守贞却突然率军出城,将他们辛苦建造的房屋夷为平地。士兵们无家可归,心中充满怨愤。李守贞此举无异于火上浇油,郭威士兵们对守城者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