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厕所,俗称茅房,是人们进行生理排泄的地方。

我国的厕所出现在三千年以前,因为《说文字释》中有这样的释义:“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由此可见,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国就有了厕所了。

一位研究厕所历史的专家称,由于古时的厕所多用茅草遮蔽,故把厕所称为“茅厕”,一旦人们进厕所解手,就被称为“如厕”或“出恭”。

这位研究厕所历史的专家接着称,欧洲的厕所晚于我国。据研究发现:在16世纪前后的欧洲,厕所还没有出现,因为莫里喜剧中有这样的场景:巴黎人每天早起后,就会拿着便壶随便地倒在路边,从而导致大路边上恶臭一片。

这位研究厕所历史的专家继续称,后来,欧洲也出现了厕所,但当时的厕所并不分男女,属于男女共用厕所。而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改变,人们使用的厕所,才被分为男厕和女厕了。而随着厕所被分为男厕和女厕,公共厕所便出现了。

这位研究厕所历史的专家最后称,人们为了辨识使用公共厕所的性别,人们会在男女厕所门口进行“男女性别”标识,以便让人们能够根据各自不同的性别走进对应的厕所。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总是会有一些公共厕所的建设者们,出于“标新立异”的心态,不把“男女”标识标注在厕所门口,而是将故弄玄虚的文字标识标注在厕所门口,从而导致众多“如厕”者因分不清男女厕所而犯了难呢!

这不,今年53岁的刘大叔就遇到了这样一件烦心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

今年53岁的刘大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学杂费,因此,刘大叔没有上完小学就肄业了。

平时,刘大叔多在家里侍弄田地,很少进城,并不知道城里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日前,由于刘大叔需要到城里办事,便进了城。

到了城里之后,刘大叔突然觉得有些内急,于是,便想到公共厕所里解手,可谁知,当他到了一座公共厕所门口时愣住了,因为公共厕所的门口并没有利用“男女”进行标识,代替“男女”标识的居然是“听雨轩”和“观瀑亭”。这两种看似很优雅的标识着实令刘大叔犯难了。

好在有路人路过,在路人的指导下,刘大叔才走进了男厕所。事后,刘大叔觉得很奇葩,于是,便托人给自己拍了一段分不清男女厕所的视频,以便发布到网络上让网友们评议一下。而当众多网友看了厕所门口的“听雨轩”和“观瀑亭”标识后,顿时觉得也有些迷糊了。于是,网友们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声音

网友春天的故事:男左女右,听雨一条线,观瀑一大片嘛!

网友叽叽歪歪:听雨是女,观瀑是男,绝对没错。

网友岁月更新:厕所门口标注一个“男女”就那么难吗?干嘛要弄得这么难辨识呢?难道大家都是文学家?都知道“听雨”和“观瀑”的含义吗?

总之,网友们的议论有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胡观点

公共厕所属于便民设施,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如厕难而建造的。如果不在厕所门口标准“男女”,而是用文雅的词汇去代替男女标识,就失去了便民的意义了。毕竟,人民群众都不是学者,不是大家,让人民群众如何在文雅的词汇中分清男女厕所呢?

老胡认为:这种文雅的厕所文化应当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