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和亲是中国古代一向吃人的政治制度,吃的是皇室宗族的女性。

古人一向最擅长以道德标准来绑架女性,要求她们在享受血统赋予的尊贵地位的同时,必须承受血统带来的指责与压力。

不需要女性贡献时,她们可以是尊贵的公主和郡主,享受万人追捧,需要女性贡献时,她们就成了和亲的祭品。

汉朝时期,和亲政策得到了汉朝皇室以及匈奴王室的双方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汉武帝时期的和亲到汉朝中后期的和亲演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汉朝贵族女子的社会地位变化,也能摸索两大民族的交互关系脉络。

和亲之论看似是一场牺牲人权的悖论,实则是以人权为代价换取政治的长治久安。

汉朝如何通过和亲实现与匈奴的和谐发展?两大民族又有着怎样的实力对比?

和亲女子,地位上升

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核心案例,就是文成公主进藏,在大唐盛世,吐蕃族的强势发展给中原统治者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所以中原皇室派出文成公主为代表,安抚日益兴盛的少数民族躁动不安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成公主进藏,代表着两族文化正在积极交融,这位伟大的女性,也把中原成熟的生产生活技术带到了青藏高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

后人在研究古代和亲案例时,常常会把此事当成切入点。

有人认为,唐朝是和亲政策发展的高峰期,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汉朝,和亲就已经是见怪不怪的政治常态。

以汉武帝为代表的汉朝初期阶段,女子和亲这件事并未得到足够多的重视,不管是在汉朝统治者眼中,还是在匈奴单于的眼中,女子都是可以随意转让的货品。

单于作为游牧民族的代表人物,实在不懂得何为尊重,在他的观念里,一切人物都需要为了政治利益而服务。

当政治需要时,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牺牲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匈奴的竞争者东胡就曾经看上了单于的妻子,于是他们的首领给他修书一封,希望他能够把妻子和千里马转赠给自己。

当时的匈奴正在与大汉王朝交锋,实在不想与其他少数民族发生利益纠葛,于是单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把视若珍宝的千里马和陪伴在枕边的妻子送了出去。

在他的心中,妻子和千里马没有任何区别,都只是他的所有物罢了,他有权力对这两种所有物的归属进行操控,完全不必理会任何人的看法和意见。

哪怕他的妻子跪在地上求饶,他也未曾有过丝毫犹豫,在政治利益面前,个人感情一文不值,政治家的无情也正体现在此处。

不仅匈奴单于无情,汉武帝也足够无情。

当匈奴提出和亲,要求汉朝送来贵族女子时,他同样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能够以几个女子的自由为代价,避免一场战乱的发生,这对他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这些女子是否情愿,她们的人生该何去何从,这就不是汉武帝应该考虑的问题。

他就像转赠物品一样,把这些人送到匈奴之后,便从此与她们切断了所有联系,这些贵族女子里,有人是他的姐妹,有人是他的侄女,与他都有着血脉上的联结。

可是汉武帝却认为,当她们注定为了国家而牺牲时,这份联结就已经消失不见。

当她们被送到匈奴,成为匈奴人之后,她们和大汉王朝也就再无瓜葛。

这些女子的生活过得到底好不好,她们是死是活,是否会想念家乡,他都不在意,也不想过多询问和关心。

根据历史记载,他的亲妹妹在北匈奴之后,很快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出现了奄奄一息的状态。

汉朝派出的使臣在归国之后,原原本本地将真实情况告知汉武帝,但是铁石心肠的汉武帝却对妹妹不闻不问,甚至还担心她过早死亡,影响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只是汉武帝,在整个汉朝早期阶段,所有皇帝对宗室女子都不够重视。

那些被选中为和亲对象的牺牲品们,她们除了感叹命运薄情之外,没有任何对皇权作出反抗的余地。

当接到和亲命令的那一刻,许多人就已经做好了死在异国他乡的准备。

到了汉朝中后期,和亲的贵族女子,其地位才有明显地上升。

这是因为,闭塞的匈奴已经意识到中原民族的强大。

所以他们把从汉朝远道而来的贵族女子视为老师,认认真真地跟在她的身边,向她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生产技术,以求本民族的发展。

比如昭君出塞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王昭君,阴差阳错之下,她被汉元帝选中,前往匈奴和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背井离乡这件事让她感到无比痛苦,但值得庆幸的是,到达匈奴之后的日子,没有她想象中那样耻辱和艰苦。

匈奴本是游牧民族,这里的群众大多对农业生产毫无经验,见到王昭君之后,他们自发向她学习农业生产的种种方式。

王昭君教会了他们如何选择肥沃的土地,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对土地完成开垦工作,如何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如何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照顾。

身怀宝藏之人,哪怕到达陌生的地方,也会因个人的技能受到尊重,王昭君就是这样。

但是她之后的命运,却也是我们不可否认地悲惨。

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本就会造成精神世界极大空虚。匈奴种种落后传统的社会习俗,更是让她感受到了对从小接受的伦理准则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伤难愈,郁郁而终,这也是她既定的宿命。

其实不只是王昭君,几乎每一位接受和亲命运的女子,最后的结局都不会太过理想。

哪怕从汉朝前期到汉朝中后期,她们的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那真的是她们想要的东西吗?

她们想要的不过是留在家中,陪伴在亲人身边,找一个如意郎君,生一对胖娃娃,可这些美好的理想,在匈奴通通都无法实现。

所以古代和亲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而对女性实行的无底线地压迫和剥削。

双方关系,交替转变

汉朝和匈奴两大民族之间的地位对比和实力对比,以汉武帝时期为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汉武帝之前,中原和匈奴发生和亲往来,匈奴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其势力凌驾于汉朝皇室之上。

刘邦的皇后吕雉,曾经与匈奴王室针对和亲事宜发起过通信。

皇后贵为一国之母,地位本来至高无上。但是在与匈奴的通信当中,皇后的用词非常谦卑,甚至隐隐有以对方为尊的趋势。

正是因为这一时期,汉朝无法从军事上压制匈奴,所以在双方交往中,汉朝尽量秉持着以和为贵的原则,不敢得罪对方,撕破脸皮。

与此同时,和亲女子的遭遇最是悲惨,他们在国内得不到统治阶级的尊重和爱护,被派遣到匈奴之后,也被当作玩物一般肆意侮辱。

有的贵族女子,从小就是天之骄女,但是和亲之后,一个女人一生可能会为无数个匈奴贵族生下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现实的悲惨情况,完全扭转了她在心底深处认同的价值观,所以会对她的精神世界造成摧毁性的打击。

汉武帝统治时代,情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双方的往来尽量遵循着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汉朝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谦卑,用词逐渐高贵起来。

双方虽然在这一时期爆发过多次大战,卫青和霍去病虽然在战场上力克匈奴,但是匈奴毕竟根基深厚,其威胁短时间之内不能完全消除。

因此适当的和亲与怀柔政策,在这一阶段也必不可少。

汉朝军队已经有了压制对方的实力,匈奴也不敢像之前那样傲慢无礼。

所以面对从汉朝远道而来的贵族女子,他们逐渐学会了尊重,女性的命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汉朝中后期,情况发生了180度的扭转。

汉朝此时在和亲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汉朝女子也被匈奴尊为贵女。

这些女性虽然还是会被迫接受匈奴落后的社会习俗,但是她们的个人意愿也得到了匈奴统治者的重视。

而且这一阶段的和亲并不是单向和亲,而是双向的过程。

据说,不仅汉朝会把宗亲的贵女派与匈奴实现政治联姻,匈奴也会专门派遣贵族女子前来汉朝服侍皇帝和其他王公贵族。

这一双向联姻的过程,正体现了汉朝实力的逐年上涨,以及汉朝给匈奴带来威胁的逐年增加。

从这一条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从西汉初期到汉朝中后期,匈奴和中原王朝的身份地位在不断发生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通过和亲这一方式维持着表面上的平和,实现了较长时间的和谐发展。

但和亲并不是维系民族交流的唯一手段,除了和亲之外,生产技术的交流和文化成果的交融,也是一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记。

开放互市,允许贸易

到了汉朝中期,中原和少数民族的交流程度进一步加深,双方也开始实现贸易上的平等交流。

尤其是在中原边境地区,各类关市可谓是络绎不绝。

中原商人会向匈奴售卖多样化的农副产品,以及一些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与文化产品,我们的书籍,绘画,也是通过这一方式流向匈奴。

与此同时,匈奴也会向我们出售游牧民族的特色产物,马匹,肥羊,牧草,这也是中原王朝稀缺的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同一时代,除了中原和匈奴的交流之外,中原和西域地区的交流更是繁荣。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为之后的文化交流打开了广阔的局面,这是一条贸易往来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融之路。

西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让中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带上了少数民族奔放大胆的色彩。

华夏文明的发展成果,也让少数民族看到了汉朝文化的优越性,纷纷开始实行汉化。

结语:

和亲一向是统治阶级必备的政治手段,在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朝时期的和亲女子,经历过命运的巨大转折,不同时期的她们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

通过以和亲为代表的种种交流手段,汉朝与匈奴实现了和谐发展,也为农耕文明的进步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后汉书》

《资治通鉴》